- 文字版
- 原貌版
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贡献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习武的人越来越多,高校武术课的重要性也更突出了。武术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搞好武术教学,为武术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富于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又有急于求成,脱离实际,一遇挫折就容易消极的弱点和倾向,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在“胜利者”的“成就感”的鼓舞下,心理上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热衷于有几小时、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精神过分旺盛活动(G.S霍尔)。大学时期心理变化是其一生最复杂,动荡最大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加强,强烈要求塑造真正的自我,情感丰富,但波动性强烈,敏感而自尊,具有了较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发展不平衡,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经受不起心理挫折。性格逐渐走向成熟,表现稳定。大学生这些心理特征表现为武术教学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心理特征与武术教学的辩证关系
武术教学是由武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他的教学过程必然会产生反正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影响武术教学进行,武术教学又可促进心理特征的发展。
武术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求也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心理反映,都能反映他们的技术学习,武术教学的效果与武术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武育人”是武术教学的宗旨,“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的先决条件,武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质的过程。
心理特征在武术教学中的利用
明确武术功能,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教师在教武术的同时,也在教中国民族文化,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这个光荣的使命,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武术文化。
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心理研究。武术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武术的情感意识,武术教师只有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深入钻研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深刻地影响学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提高和激发学生习武情绪,搞好武术教学。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武术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言传身教的体育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行为品德在教学中逐渐体现出来,他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快乐的气氛。学生在这种乐观愉快的群体里进行武术训练,不仅能产生愉快的感觉,而且对武术技术的掌握也有促进作用,为武术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因材施教。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稳定,性格各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