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曾名震山东及华北各地,它以刚毅勇猛,灵活迅速,招之即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的风格而出名。现在在全国广为传播,而且遍及世界,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国、加拿大等。现将它的始创人及...[详细]
螳螂拳种产生于明末清初,在山东秘密演练。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卢乡升霄道人首创了《罗汉行功短打全谱》,即乾隆本;嗣后,道光二十二(1842)年,《棍棒鞭全谱》出世,称道光本,是承续前谱写抄;另咸丰五(18...[详细]
流传至今、造福于世的六合螳螂拳,因其功法精到,祛病强身,老幼皆宜,成为中华民间武林一奇葩。所谓六合螳螂的“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详细]
螳螂拳是合十八家短打精华融为一体的、技法精密、在武林中影响巨大的一门拳种。笔者曾跟师父学习七星、六合,跟师伯隆昌权先生学习梅花螳螂拳。虽然这两种拳法均不是本门正统的拳术,但时常习之,于技击一道帮助很大...[详细]
说起来,我跟武术例有一段宿缘,虽然差不多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好静不好动。但上了中学以后,就逐渐爱好起体育运动来。排球、篮球、乒乓球、游泳,都成为我课余的必修科目。我的叔叔是个太极拳的爱...[详细]
摔手螳螂-崩步拳谱1、立正式3、回身螳螂双提刀5、顺手扑捶7、叠肘9、背后取宝11、泰山压顶13、崩步15、顺步扑捶17、垫步腰斩19、上步劈刀21、上步拐肘23、左扑捶25、左手封右脚踩27、摸眉戳眼29、上步圈捶31、三栽...[详细]
----浅析螳螂拳的起源与传承---- 上海精武总会传统武术研究中心----张建方2011年 三、让辨证唯物史观来引导、帮助我们解开历史的迷团 让我们再来简要地回顾宋元以来我国民间武术发展的大致情况,可能会对我们更全面...[详细]
----浅析螳螂拳的起源与传承---- 上海精武总会传统武术研究中心----张建方2011年 一、王郎是螳螂拳的创始人 作为优秀的武术流派,螳螂拳的影响是广泛的,即使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详细]
文/张建方 2015年1月9日 作为门内师传的武学资料,《十八罗汉功》是丁儒侠先生留下的唯一一本有着详细注解,且附有丁师练功心得的功法抄本。 丁儒侠先生的“十八罗汉功”由其老师罗光玉所传,罗光玉得自范旭东。范旭...[详细]
螳螂拳在其漫长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武功功法,这些功法的操练历来为历代传承者所重视。百余年前,当武功还在起着走马护镳,看家护院的保卫作用,一部分拳师还在...[详细]
传授/方 磊 撰文、演练/车星辰 摄影/徐世川(接上期)十六、双恳捶1.接上势。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腿提起成右独立势,同时右弥肘变掌,掌心朝下前探,左手不动。目视右手前方(图37)。【要领】前移重心、提腿变掌要同...[详细]
螳螂拳创始以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于杰出传人的建树,相继形成不同的螳螂拳流派。不同的螳螂拳派在共有特性的基础上,自然在拳法上有着各自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包括不同的演练风格。体验真正有代表性的不同螳螂拳...[详细]
文/刘崇禧 螳螂拳是我国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但关于该拳种的创编、沿革和传播等基础理论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这不仅是因为历史时空间隔甚远,而且还因为拳种本源说法不一。考证螳螂拳的源流,查...[详细]
螳螂拳宗师郝恒禄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论》,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传承发展。其子郝宾大师将该拳论收入他于1963年整理的拳谱中。先师李德庆先生系郝宾先生的早期弟子,于“文革”初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