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河北 尹胜泰
河北沧州一带,古属燕齐,民风素以淳厚、勤劳、刚直、勇敢、慷慨悲歌、尚义任侠著称于世。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已声扬海外。
沧州武术丰富多彩。在全国挖掘整理的129个拳种中,沧州武术包含的拳种多达50余种,器械则多达百种。不仅数量居全国前列,而且拳种习练人数多,实力和影响力突出明显。目前在沧州境内,习武者多达数十万人,习武场所“把式房”遍布沧境城乡,习武之风久盛不衰,“其术深人民间,遍及全国,远播海外,竞相演习,且传人辈出,国手盖世无双”(傅振伦语)。
沧州,这个被《水浒》作者施耐庵生动描绘的宋代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沧州道”,由此逼上梁山的古城,历史上确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涌现过许多尚义任侠英雄豪杰。诸如力挫两名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赢得“镖不喊沧州”威名的李冠铭;力求强种救国的旧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首创精武会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绰号“神力千斤王”、屡胜外国大力士的一代武宗王子平;疾恶如仇、一身正义的“摔跤王”佟忠义;《连环套》、《盗御马》的主角、除暴安良、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尔敦;力助谭嗣同变法革新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协助孙中山革命、在国术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马氏双雄马凤图、马英图;当代著名武术家李天骥等等。
在中国的近现代武术史中,沧州的武林人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初年,爱国将领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时,沧州籍人士在馆内外任重要职务者有24人、学员63人,可谓盛极一时的国术运动的主力军。大凡流传至今而被老百姓世代传颂的武林故事,无论是口碑演义还是文学、影视作品,许多都涉及到了沧州武林人士。毫无疑问沧州是武术圣地,那么沧州尚武之风成因何在?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滨渤海,西近太行,南临山东,北环京津。此地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干旱、沥涝、盐碱、虫灾多有发生。根据历史记载,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和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的海溢以及后来的几次河海泛滥,的确造成了沧州东部地区土地盐渍化。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此地也因此成为犯军流刑发配之地,叛将蔽身良所,这些人大多为人正义,武艺高强,但又不得不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如燕青秘宗拳之传承),为沧州武术的发展、兴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亦为《水浒》的作者等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2、交通要冲。京杭大运河以及后来的津浦铁路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遍布沿海一带的渔铺码头,逐渐发展成为海运通道。沧州因此成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