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扬子晚报网5月4日讯(通讯员庄宏良本报记者薛马义文、摄影)“才打了15分钟拳,就浑身冒汗,坚持跟杨老师练了一段时间的拳,整个人精气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免疫力明显提高,以前经常犯鼻炎,练拳到现在都没犯过。”家住苏州工业园区第五元素社区的80后白领蒋亮即使工作繁忙,但每周都会抽时间跟着杨海明练拳。初见杨海明,第五元素的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无不被其强大气场震慑,素袍白须、身材挺拔、神采奕奕、谈笑生风,仿佛是武侠世界的大侠穿越而来,又仿佛武侠电影中的山中隐士走出银幕。
杨海明所练的心意六合拳为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所创,是中国四大内家拳之一,在清朝时传入河南,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众多流派,杨海明是心意六合拳三杰之一杨殿卿之孙,杨氏心意拳第三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将心意养生和搏击有效整合,一生为弘扬中华武术辛勤耕耘。2015年初,杨海明走进第五元素社区,把作为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机能为主要作用的“杨氏心意六合养生桩”拳法作为公益项目带给居民,对于想学的居民实行“三个不”原则--不设门槛、不限人数、不收学费,只是为了一心把中华武术的“根”留住。
童年体弱多病,受慈父感染走上习武之路
杨海明1945年出生于河南周口一个贫困家庭,8岁的时候,体弱多病的杨海明由父亲杨凤堂传授家族单传的杨氏心意六合拳,正式走上了习武之路。
“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全家靠父亲在小食堂打工维持生计,父亲每天既要为生活辛苦奔波,还得每天花时间教我练拳。”每每回忆起自己习武之路的起点,杨海明对父亲总是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六年级的时候,杨海明开始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零钱补贴家用,在兼顾学业和工作的同时,还得每天坚持枯燥的扎马步、挑水、打沙袋,打拳若是错了一个动作,便会挨父亲的打,如此巨大的负荷让一个孩子喘不过气来。不久杨海明便对武术产生了抵触,他想要跟别的孩子一样轻松欢乐,对父亲表达了放弃练拳的念头。
面对不愿再坚持的杨海明,父亲没有愤怒,只说了一句:“武术是我们杨家的根,我们要把根留住!”从此以后,父亲对杨海明更加关爱,每天单位发的馒头或红薯都舍不得吃,留着下班后给杨海明吃。在大冬天,由于条件有限,父亲更是用自己的体温捂热馒头或红薯,在一旁等着给练完拳的杨海明补充体力。在杨海明的记忆中,父亲强壮且宽厚、严厉但慈爱、不善言辞却执着得让人动容。
“把根留住”,父亲简单的四个字深深刻进了杨海明的心里,习武并传承这条路,他终于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62年。
青年“武痴”不悔,坟头太平间都是“练武场”
20多岁时,天赋异禀的的杨海明在武术方面已经颇具造诣,身手了得的他很快受到了身边小伙伴们的崇拜,与小时候被父亲硬逼着习武不同,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沉醉于武术的世界里。然而政策突变,打拳成了不被允许的行为,但这些显然不能阻止这个“武痴”。很快,聪明的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若是去郊外的坟地打拳,一定不会被人发现和打扰。”于是他每天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