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提到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周边不少人首先会想到无公害西红柿和芹菜,其实这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专业村,曾经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武术村。近日,记者走进甄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提到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周边不少人首先会想到无公害西红柿和芹菜,其实这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专业村,曾经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武术村。近日,记者走进甄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村主任杨振强告诉记者,甄营武术的招式源于河南嵩山少林派武学,属于“洪艺门”(“洪”即“大洪拳”、“小洪拳”)。“甄营人崇尚习武,我的祖父辈就出过‘武举人’,村里不少老人都曾见过武举人用过的120斤大刀和用水牛角做弓背的大弓。”在杨振强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村里的老人陶福津,他向记者讲述了甄营武术的由来和发展。在清朝光绪年间,村里来了一位姓梁的武师,在武术场收徒弟。得知他是河南嵩山少林派俗家弟子,冯光兴等一帮村里的年轻人便跟随梁师傅拜师学艺。几年后,梁师傅去了石各庄镇李各庄村教习武艺。为继续学习武术,冯光兴白天步行到李各庄打短工,下工后,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去跟师傅学武,然后一路打着“撑拳”回家。几年下来,冯光兴终于学到了六趟长拳、八趟单人练和四十多趟对子活的功夫。学成后,他回到村里,向年轻人传授武术。“当时,村里‘习武强身、保卫家园’的氛围浓厚,很多年轻人跟着冯光兴学习。后人戴永江、张武、张显旺等人更是将甄营武术发扬光大,这也为‘甄营武术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陶福津向记者讲述道。
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武术人的努力下,甄营武术在继承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招式。“身之收放、步之进退、手之出入起落,一气呵成,手法简洁,干脆利落,清晰明了,攻守兼备,吞吐相合,刚柔相济,虚虚实实,招招式式,皆服从于‘打’字。”第六代武术传人杨振广讲述着甄营武术的特色。如今,逢年过节,甄营村还会有武术表演,但杨振广道出了自己的担心:“现在表演武术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人或觉得危险、或忙着挣钱,很少习武,我们特别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爱上武术,并将它发扬光大。”
为了保护甄营武术这门传统艺术,黄花店镇政府已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审批中。我们祝愿“甄营武术会”能够越走越远、一直传承下去。(记者孙婧怡通讯员房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