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古代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艺全书》载: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此外,还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称为钺。
钺最初为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兵器,用于厮杀。青铜或铁制成,一面为扇形钺刃,阔约17厘米,上有人头图纹;另一面为长方形钺背,可装木柄。柄长1米,也有4米的。殷商时期,亦作为神兵器和刑具用于杀人,与斧合称为“斧钺”。1972年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出土的一件铁刃铜钺,1977年8月北京平谷县刘家河村出土的铁刃铜钺,均系商代中期遗物,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这两件铜钺是形制最早的铁刃铜钺。陕西出土的秦代“钺”,做工相当精致,有刃,有脊,上面铸有纹饰。
钺的种类有:①玄钺(即铁钺)。裴《集解》载,“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陆机《江陵侯陆公谏》称:“金钺镜日,云旗降天。”李白《赠张相镐诗》云:“拥旄秉金钺,代鼓乘朱轮。”②黄钺(饰以黄金之钺)。③戚扬(斧钺),《毛传》道:“戚,斧也;扬,钺也。”④双钺。由长柄钺演变而成,钺身一面为扇形刃,刃阔约13厘米,锋利无比;另一面为长方形钺背,上有竖孔,安装钺柄;柄端装有铁剌,状如枪头,把端有牙形护手柄,长约53米。
钺的基本技法有劈、剁、刺、搂、抹、钩、云、片、斫、撩等。
此外,还有子午鸳鸯钺,是武术短双器械,状如日月相叠,形似鹿角立竖,前后左右皆是刃尖,共有四尖八刃,锋利无比,握把于日月相交月弓处,用棉布丝绳缠绕以便握持。此器械小巧玲珑,变化多端,利于近战,以短取长,专破长兵利刃。它与古代之钺相差甚远,无论从形状上或技术特点上,已无多少相同之处,而成为武术运动中八卦门专门器械之一。其基本技法为拉割挑扎,身挂擒拿,撩裹劈剁,削抹攉带等。基本招式有狮子张口,海底捞月,蛟龙翻身,仙人指路,金鸡独立,双手推月,玉女纫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