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古代防护性兵器。又称干、橹、牌、旁牌。形状多样,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及不规则形。制盾材料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用以掩蔽身体,抵御兵刃矢石的杀伤。盾有手持盾和立盾之分。手持盾较小,只防护身体的一部分,使用方法一般是右手持械,左手握盾或左臂挽盾,多为步、骑兵使用;立盾较大,能支立于地,防护全身,或排成一排,形成屏蔽,在其掩护之下,士兵可双手持兵械格斗。
北宋时期将立盾称为立牌。由于盾的大小、形制、使用方法有所区别,不同时期,出现了多种盾名,像步兵用的称步盾,骑兵用的称旁排,兵车上用的称子盾;元代蒙古兵用的称团牌、铁团牌。明代还有手牌、燕尾牌、挨牌、藤牌等称法。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还记载了盾牌和刀相配进行练习的动作招势,有“开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势、跃步势、低平势、金鸡畔头势、埋伏势”等。现代武术运动中,盾作为一种武术器械常与刀配合用于对练项目中,如盾牌刀进枪、三节棍进盾牌刀等。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