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习武实用谚语精选(三)
>功夫频道>武术知识 > 武术常识 > 传统习武序的特点与阙失
隐藏右侧

传统习武序的特点与阙失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之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习武程序,使之不断的传承各门派武术。 

    在武术门派尚未形成的汉代以前,基本采用拳勇与力量并重,器械操练在后的程序。如秦时强调“习手足,便器械”。

    “习手足”本意有两个 

    一是活动手脚,即为基本功,

    二是演练徒手招势。

    同时提倡“勇力过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说法。实际这与后来拳谚中所说的“练拳先站桩,大鼎添力量”、“练武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脉相承的,与前面相比更加条理化,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与练武的相互关系。明代以后,随着门派的分立,习武程序更加明确,何良臣在《阵记·技用》中率先提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分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捷要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勾嫌、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练拳的基础作用。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训练出了强大的戚家军,在历次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清初著名的理学家顔元在游学河南时,特意拜访了名震南北的商水大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顔说明了习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举法,拳乃十八般武艺的根基。”少林武僧们同样推崇“拳为诸艺之源”的道理,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武艺之源,如果拳术练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则手足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暴发力强,劲力实足,在此基础上向技击过渡。少林寺为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选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势,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和提高其实战技术,因此,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来源于拳术。  

    若想成为武林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概括地讲就是“功源于拳,势出于招”。通常练习实战技术是由两人攻防转换,或师傅亲自喂招来逐渐达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谱云:“要想散手会,还得二人喂”。从拜师入门到师满出徒,整个过程大约需5—6年时间;倘若学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10年时间。因此,有人称“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极拳名家陈鑫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软手、散手、好手、妙手”。  

    从诸家之说可以看出,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序的习武规律。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遵循渐进规律。拳谱称:“舍本逐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吴殳在《手臂录》中强调:“……且传一法,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载的学不多”。可见,前人对循序渐进的重视。  

    二、强调基本功法。习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将基本功学习贯穿习武的全过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个早”,“练武不练功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