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
《洪均生答对练拳时“快”、“慢”的问题?》
对练拳时“快”、“慢”的问题?
答:我曾阅读了陈子明先生著的《陈复元太极拳论》,并摘录了他对学拳快慢的解释。原文如下:“练太极拳术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呆滞;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快慢”是在学拳、练拳的不同阶段而采取的方法,是指要么练整趟拳全快,要么练整趟拳全慢,并非是指一趟拳中的动作可以忽快忽慢。
我初学吴式拳时,听刘慕三先生说:“练太极拳越慢越好,功夫越深,才能练得越慢。”第一次看到陈发科师表演时,动作较快,一、二路拳合练才用了8分多钟。因此,我以快慢的问题向陈师请教。陈师回答:“初学任何技艺,都必须慢,慢才能学得正确、细致。”后来我理解为:慢练不仅能学得细致、正确,更能加大腿部的负荷,功夫便容易增长。熟练之后,不知不觉中动作就会自然加快,要在慢中求得转变的灵活,快中求得动作的沉着,最后达到轻灵中兼有沉着,沉着中又兼有轻灵。所以“慢”是学习、锻炼的方法,而不是目的。
对“快、慢”的认识各有差异,倒还能让人理解。可笑的是本书的作者竟然对《太极拳论》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妄加评论,以自己的主观臆解强加在古论身上。其一是:误把“急”和“缓”理解为:“练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也就是练拳的速度快或者慢。其二是:把原句理解为:“几在转关折叠处应慢,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向快上运劲”。事实上,王论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原意是讲推手过程中对方动作的“急”和“缓”,所以才用“应”和“随”来表示我方对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