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極拳體用論據》齐德居著
内容选载:
第一章 太極拳命名由來和意義
第一節 太極拳的命名
太極拳的命名並不久遠,早先此拳法叫「長拳」或「十三勢」,後定名為太極拳。太極拳這一名稱是在清末民初才叫響的。當然,太極拳法的形成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鑽研和實踐才逐步完善起來的。
據傳,最初有人在深山老林中見到了兩種動物在搏鬥,激發了靈感,而發明了這套拳術。這兩種動物就是一蛇一鳥,牠們以弱肉強食,各以爭生存保性命進行殘酷的搏鬥,雙方搏鬥得相當激烈,把全身的本領都施展出來。在牠們搏鬥當中,雀鳥的動作全身攻擊力多是剛勁;蛇體的動作攻擊力多是柔勁。據此,我們的先輩才得以體察出剛柔二勁,即「蛇纏、雀躍」。將此運用到武功上來,就發明了這套拳法。
因此,無論是「體和用」都以此理類推。比如在打這套拳時,強調要鬆,要穩,要慢,要勻,要靜,要順達,要柔和,要舒展,要心平氣和,還要滔滔不斷的,一氣呵成的打完這套拳,這就是「蛇纏」體的要求。要快,要脆,要急,要促,要速,要緊迫,要剛強,這些都是雀鳥的形體實質,所以稱之為「雀躍」體。即「蛇纏雀躍」二者相合,合二為一,表現在外柔內剛,綿里捲鐵,也就是常說的剛柔相濟等術語。
在操練時,行拳分「體用」。「體」就是拳的主體;「用」就是拳中姿勢的運用。在行拳中「擰、裹、鑽、翻、螺、旋」是蛇形體之柔為主,稱之「體」;在技擊上要求發力以「崩、砟、驚、彈、抖、搜」是雀躍以剛為主,稱之為「用」。
先人通過長期觀察和實踐,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按「太極」的演化變通哲理,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靜極必動,動極必靜,柔中蓄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將兩種勁結合起來,稱之為「太極勁」。此即是太極拳的命名來源。
太極拳它的意義是武術。「太極」是中國古老的一個哲學名詞,而不是一個空洞的術語,它是相對並存的陰陽關係。陰陽包含兩個對立的性質和現象,比如:剛柔、反正、伸屈、上下、左右等等。「拳」是武術,「武」是力量的象徵;「術」是變化,又是技術、技巧的概括。所以用「太極」解釋「武術」、功力,功法,應用,也就是武術就範於「太極」的理論,這又是「太極拳」命名的根據,也是武術先輩的良苦用心。
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講的是太極拳拳理與內功。又曰:「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就是說的拳路。所以,太極拳是內功和武術,合修並練獨有的一套內功拳法。
拳訣云:
無極混元妙無窮,有極太極生其中。
內動外靜有極理,外動內靜太極行。
二儀分清術中易,變化無窮又無終。
太極拳是養生的一種內功拳法,而又是技擊性很強的武術。無論是身體強弱,都可以鍛煉,適應性也很強,不限年齡,只要堅持鍛煉就能受益。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