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董文修遗述江新城整理
董世家族原籍山西洪洞人氏,明朝初年大约永乐年(1403-1424)董俊官任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奉召迁居河北蒿城上任。其六代董良辅奉旨迁居雄县开口任职。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上五代均任保定镇抚使。自董俊后连续数代均为朝廷四品以上武将。
董海川(明魁)祖父董博轩为董家十三代迁居河北文安朱家坞村,有二子:董守兴,董守业。其父董守业有三子:长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时与堂兄董宪关系甚密,董宪喜文善武,必尽其术。受其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与董宪形影不离,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与武会友。早年便在河朔地区响有威名。听长者讲,明魁幼时聪明过人,嗜武成癖,终日研文武二途,家传武艺一点既通,并秉性刚直,疾恶如仇,时为贫弱者打不平。青年时认求真谛,行走江湖,云游四方为不给家乡族人招惹麻烦改名“海川”容纳江海百川之意。
董祖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吾辈称叫二爷。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于清道光五年(约1824年),时年26岁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历险搜奇,一去十三载。于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余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猛。朝夕习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言访友。
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给国民带来极大灾难,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沿至咸丰年,外教,匪乱为民众痛之。为防匪乱横生,由董祖率众武卫,族中长者问其何能,方言:江皖山中遇仙师授技苦练十载,可墙壁贴画,可凌空八步,纵高丈余。并于形意大师郭云深,刘奇兰结拜,行侠仗义,劫富济贫,除洋教,杀贪官,灭三皇,并严嘱不得言表语漏,以防官府仇家疑迹寻之。
后官府缉查甚紧,董祖恐累即族人,于咸丰五年(约1855年)隐于睿王府(大隐隐于朝,江湖称灯下黑之意)供茶烧水,打扫府院,做粗杂之役。
时过境迁到清同治年(1862-1874)董祖年已花甲,精气甚足,威武不减当年,绝技再显。睿王得知提为护卫官并亲求八卦之奥秘。同治五年(约1867年)八卦掌由董祖传入民间,拜师求技者数百人之多。今传形意,八卦不教白脖,是因当时投师学习者武术功夫都已有成但与董祖相比,自愧不如,遂拜董祖研习其术。同治十三年(1874年)董祖时年75岁,古稀之人离开睿王府,由众弟子供养,比武较技,亲授入室,使其术日益完善。清光绪八年(1882年)董祖于室中盘腿而坐无疾而终,可称仙逝,享年八十三岁。(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坊红桥道)
董祖一生动荡传奇有很多不为人知之秘,但他为民族文化所做的贡献,培养造就一大批近代武术家,功在千秋,利在子孙,为我等练武之人所缅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