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第十三章试力
站桩基础,作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之关键。
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然后所有力气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更须意不使断,灵不使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动无不动,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步,全身力一,自然动静守中,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矣。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肉收敛而舒放,冠以“浑身”二字系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整个作用不得分开,作拳时从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基于一意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滞处。最妙连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作全体想,以意领导,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而神越全,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到,气力一致,归于圆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此则全身力一,力一则力止于圆(中),动静处中,自无妄动矣(滑力、暴力、硬力、滞力、溷力以及从杂乱发出种种不善之力不从心,自不生矣)。
力止于中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一者乃形变之始、形变之终,始终为一动一守静,定心在中,所以无妄动,动则适宜也。此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真理也。芗斋先生曰:“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于自然,不觉其力也,故谓之浑圆。”
试力要从“徐徐”二字节中作体认功夫,不如是,不能试得本身气力之如何,以及运使之所以用。
习时,如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必偏重于一方,失之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元力(一贯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力之为用,莫大于变化。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而力之外发,手、肩、肘、胯、全身关节,骨缩筋伸,气血鼓荡,面面有力出锋棱,生生不已,共争一中也;力出共争一中者,乃言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浑元力,全身处处均有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相乘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手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裹裹相乘之力,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悟得二争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均同时面面生力,无不相乘,互为应合,浑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力,方能使神气意力真实之合一,然后可谓之得中,可谓之得力矣。
力不从一心生出,失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基。“一动全转”,此“身”字正宜领会,于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妙,方是试力功夫之妙境。
芗斋先生曰:“初学试力,使手自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有力。”如此作法,容易入门。又曰:“不论怎样作法,总要勿忘勿助长,以动静互为枢纽,全身无不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于一试,经此一试得之者,可与言拳道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