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如钢浇铁铸,任人击打无所谓,只得用撞击去发放,这就是注重筋骨训练之结果。练意拳要先柔后刚,也就是先求放松,要使精神和肢体全部放松后达到高度协调统一,这其中包括了筋骨的拉伸与放松,筋骨充分放松后,再进行爆发力训练,这样才会练的全身无点不弹簧。如一上来就把筋练粗,那筋就失掉了弹力,后期需要发力时,又得去放松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姚承光先生曾说:“技击靠的是松、紧,松的越好,紧的就越好,松是蓄力,紧是发力,松的越好,打击的力度就会越好”。
有的意拳练习者说:“要知拳真髓,首从站桩起”。所以桩功一站,就是五小时、八小时、十小时,殊不知他把桩给站“死”了,虽然半年后肩架即可“整体如铸”,但他却动转不灵,稍微灵活的拳手他都挨不到边。要知道站桩是求取浑圆力的最佳途径,而浑圆力却是松、紧在全身各部位的统一体现,所以意拳训练的根本在于松、紧、浑圆力以及本能的训练。某些人抱着王老的拳谱不放,称之为“真传”,照王老言之的境界修炼,殊不知王老所说之境界是经过系统的训练之后所达到的层次,诚如没有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文化学习,而直接学习大学课程一样。本人一位师弟追随恩师姚承光先生一年,却始终达不到恩师的要求,究其根源,原来他把老师的要领弃之不顾,却按着老师所说的境界去求,把最根本的东西给丢了,加上理解上的错误,所以一直是防身可以,打倒打击对方很难。经姚承光老师两个月的调整就能打出强劲的穿透力,即使胸部垫一手靶,力量也能穿透过去,别人都不敢接其拳。
所以练拳首要明拳理,好的老师总是告诉你怎么练,为什么这么练,这样练有什么效果,如果一个老师连这也说不清,那练习者岂不是一头雾水,不辨东西,所以有的人练了一辈子也讲不出所以然来,只是一句话“当年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这样练不会错。”
恩师姚承光先生继承了姚宗勋师爷的衣钵,对意拳的训练体系及拳学思想,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意拳的训练应根据习练者的不同,而分别传授。其中十七、八岁以内的少年,应以拳法、腿法、步法、身法、反应、灵敏、柔韧及体能、散手的训练为主,以站桩、试力、发力、推手为辅,因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是好动的年龄,让他们从桩功入手,比较困难,所以应以意拳力学拳理为核心,将浑圆力从运动形势之中表现出来,待其有一定基础之后,再慢慢加强桩功、试力、发力、推手的训练。但前些内容最好在专业半年内,业余一年内都要系统学习完毕,然后再从头开始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