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导言
任何一项学术要得以发展,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之外,而如何将其体系系统化则是其本身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意拳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就是要将意拳的历史、意拳功法(包括体系中基本功、实战部分和意拳的器械训练以及意拳技术发展演变等)、意拳教学与训练、意拳在国内外发展现状、意拳国际化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将科学系统的意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相结合,让更多的意拳习练者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意拳基础功法和实战体系,从而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意拳,以推动意拳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发展。
意拳的系统化研究首先要全面梳理意拳体系的形成脉络,而意拳体系形成脉络的主导则离不开每一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武学思想直接反映了意拳每一阶段的发展亮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就开始了对中国武术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而将意拳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使意拳不仅成为一门武术技术体系,更成为一种武学思想与人生哲学。王芗斋先生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对意拳的训练和教学体系进行了更大的改革。在保持意拳传统的站桩求取浑圆力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西方搏击训练的理念,将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体能素质训练以及散手训练的回合制引入意拳训练体系当中,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简捷、实效,努力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武术技法与现代擂台搏击相融合的发展之路。而第三代意拳代表人物姚承光先生在继承王、姚二老意拳精髓的基础上,则对意拳体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意拳教学与训练原则。为意拳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文通过对王芗斋、姚宗勋、姚承光三位意拳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的武学思想研究,来阐述意拳体系不同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总结意拳体系系统化研究的主导因素。
拳无拳 意无意 无拳无意是真意
――解读王芗斋时代的意拳
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继承郭云深形意拳衣钵,后在形意拳基础上结合诸家武学精髓而创立意拳。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正是王芗斋先生武学体系意拳形成之前的蛰伏期。当时的王芗斋先生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武学体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的两次武学巡游。
第一次是在1903年,当时芗斋先生离开家乡,来到到当时的北京等地出游。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八卦学名家刘凤春、太极名家杨少侯、六合门名家佟忠义……
而第二次巡游是从1918年开始,他又开始了南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省的巡游武学活动。其问遇到了如河南崇山少林寺心意把传人恒林大和尚、湖南心意派巨擘解铁夫、福建少林寺心意门嫡传方恰庄以及鹤拳名家金绍峰等人。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鹤拳及健舞的拳学家黄慕樵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