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1宋氏太极拳不是杨氏太极拳
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称作“三世七”。拳势名称为:1四正2四隅3云手4弯弓射雁5挥琵琶6进搬拦7簸箕式8凤凰展翅9雀起尾10单鞭11上提手12倒撵猴头13搂膝拗步14肘下捶15转身蹬脚16上步栽捶17斜飞式18双鞭19翻身搬拦20玉女穿梭21七星八步22高探马23单摆莲24上跨虎25九宫步26揽雀尾27山通背28海底珍珠29弹指30摆莲转身31指点捶32双摆莲33金鸡独立34泰山生气35野马分鬃36如封似闭37左右分脚38挂树踢脚39推碾40二起脚41抱虎推山42十字摆莲43合太极,共计四十三手。四十三个拳势,去掉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莲六势,所余三十七势据宋谱所载,是唐代一个道号称作于欢子名叫许宣平的人所传。许宣平所传三十七势为单势练法,功成后三十七势可任意连结,相继不断、滔滔无间,故又名长拳,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势。(笔者按:以上资料,取自于崔毅士老师、张虎臣老师所藏《宋谱》抄本。崔师藏本笔者参阅于崔师弟子陈日光先生校编手记;张师藏本为笔者1960年自抄自存。二师藏本内容基本相同。)
宋书铭所练太极拳拳姿定势、拳架要求、拳法功理,于志钧先生著《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所述甚详。
将宋拳“三世七”与杨氏太极拳的拳势名称、拳姿定势、拳架要求、拳法功理,对照比较,二者大相径庭。因此,宋拳不是(不同于)杨拳。
宋拳不是(不同于)杨拳,还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分析、推断:
纪德(1845—1922),字子修,太极拳技和万春、全佑、凌山、刘德宽等,同学于杨露禅、杨班候(一说与凌山为挚友,间接学于露禅、班候),且精通八卦掌、岳氏散手,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人送绰号纪铁臂;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坤,满族,幼从其父全佑学太极拳,拳架以柔化见长如水赋形,推手则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创新、独到,自成一家,后成为吴氏太极拳的鼻祖。纪子修、吴鉴泉在民国初期称得上是拳学大姥、武林巨子,同拳界名不见经传、古稀之年的宋书铭推手较技,“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于是钦佩之至,叩头请为弟子(笔者按:此后,除纪子修拒绝“不许传人”戒律约束独自退出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俱师从宋书铭学练“三世七”)。由此可见,年龄和杨班候(1837—1892)、杨健候(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