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在行拳走架中,变动步型时,脚前掌虚离地面(或擦地)以脚跟为轴向外转动为磨转,脚跟虚离地面(或擦地)以脚前掌为轴向内转动为碾转。这两种转动,若以步法称之,则前为“磨步”,后为“碾步”;若以缠丝劲分之,则磨步为顺缠,碾步为逆缠。这两种步法,前脚转动时多为磨步,后脚转动时多为碾步。而有的太极拳教材,却把“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为轴,脚跟外展”统称为“碾步”。笔者以为,还是分别称为“磨步”与“碾步”为好,因为它是顺缠和逆缠的两股劲,不能混为一谈。
磨转与碾转的关系如同船头与船舵的关系,船头的转动是靠大幅摆动船舵实现的,没有船舵的左转或右转,船头是不会转动的。磨步与碾步也是这样。以弓步为例,前弓腿是实步如同船头,后撑腿是虚步恰似船舵。人在盘拳时,欲变动步型,必先使后脚前掌向内碾转,上体弧型转动微后坐,略微变动一下重心,使前脚稳稳地以脚跟为轴向外磨转。而后上体再弧形向前移动,坐实前腿,三尖(鼻、膝、脚趾)相照;同时,后脚继续以前掌为轴向内碾转,内碾到脚趾与前脚跟方向一致时,十分顺当地由胯而膝而脚虚离地面至前脚内侧,再由脚而膝而胯地缓缓向前伸出,至虚至灵地完成一次步型变动。这种变动步型的步法几乎为太极拳各大流派所认同。笔者认为,明确区分磨步与碾步的不同步法,自己盘拳时便于操作,教授他人时好喊口令,于人于己都很方便,论其作用,试举以下几例。
其一,有利于变转虚实。“变转虚实须留意”,这是太极拳要诀之一。“留意”何处?此诀没有说明,靠练拳人体悟。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一是中正,二是轻灵。这是两个互为孕育、相互关联的概念,能中则正,能轻则灵,反之亦然。我们在盘拳时,身体摇摆或歪斜,举步飘浮或滞重,固然与精神是否提起、意气能否换灵有关,但与步法是否准确,则有直接关系。“精神”和“意气”都是虚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脚下,步法不准确,在变转虚实时,就是提起精神,换灵意气,也难保身体不歪斜,足下不滞重。所以,重点应当“留意”脚下,以磨步与碾步的有序转动来变动步型,即以碾(虚)推磨(实)转动,以磨(实)带碾(虚)提起,再由磨(实)变碾(虚),由碾(虚)变磨(实)。如此操作,虚实轻灵转换,身体中正不偏,连绵不断,生生不已,稳稳当当地将一套拳描绘出来。
其二,有利于将拳盘圆。太极拳是圆形运动,螺旋缠绕是圆的表现形式,也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从根而起的,足不画圆,难保全身无处不成圈。而磨步与碾步的正确运行便能使足下画圆。以左弓步转右弓步为例,定式后的左弓步上体以腰带动弧线型微向后坐,右撑腿以脚前掌为轴脚跟外展而使前掌内碾,在支撑腿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左弓腿以脚后跟为轴内磨而使前掌外展,再坐实前腿,后脚继续碾转提起经前弓腿内侧上步。如此左右轮换上步,前后脚通过外磨内碾的弧线合成圆圈,缠丝劲由此产生。从而,全身以腰为轴,由腿而脊而臂旋转,抽缠结合,无处不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