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散打中虚与实的对立主要产生于如下七种情况:(一)是队员身体素质条件的差异;(二)是队员技术特长的不平衡;(三)是赛前准备的不平衡;(四)是战术运用的差异;(五)是环境适应能力的不平衡;(六)是队员在场上气势的差异;
(七)是临场指挥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或不平衡,就造成了运动员临场上的运动密度、力度、速度、强度的不平衡和运动轨迹中的“间隔”、“空隙”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如何利用这种矛盾运动采用出奇击虚的战术运用问题。散打运动员如果能较好运用避实而击虚战术,就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古代的孙子把争取主动的地位,作为兵家制胜的关键。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这段话大意是:凡是先到达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急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进入到我预定地区的,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区的,是制造困难阻止了它。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粮草充足的,能够使它饥饿;敌人安处不动,能设法调动他。
孙子在这里提到的“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指导战争的一个深刻命题,是本篇论述的核心。主动权的问题是贯穿于战争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致人”就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它可以左右全局或某些局部,具有决定自身行动的自由权。它不仅仅是调动敌人,使敌疲劳,使敌迷乱,使敌虚弱,而且包括主动攻敌之虚,攻敌要害,攻敌不备。“受致于人" 则是这种行动自由的丧失。它表现为行动受人制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