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上接期)
(2)张三峰“精于少林”的个人主体认识基础。
前面所引述的文字中说张三峰“精于少林”,这是古人的概括认识,张三峰如何“精于少林”没有说明。因为“精于少林”,对少林拳术有精深的认识,才能有突破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对少林拳术不了解,是不可能在少林拳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这是常识,张三峰同时又是丹士,是道门的高真人物,他背后有千百年来形成的庞大道教思想体系的支撑,他有大范围的丹士游历修炼经历,无论是文化知识、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技击技术的掌握等等,依据历史上的记载,他从整体上具备了“复从而翻之”的综合能力。也就是中国的武术历史在那个时候的因缘和合,出现了张三峰这样的宗师,他适时用自己的能力,使中国的武术实现了一个质的变化,完成一次伟大的飞跃。
(3)张三峰“复从而翻之”的主要内容解读。
一是从武术指导理论上“复 从而翻之”,变“始于阳”为“始于阴”。
据《武术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分析,拳术起于手格猛兽的狩猎活动。在春秋时期,武术的表现方式为手搏、角力和相搏。所谓相搏,是集摔跤、擒拿、拳搏为一体的徒手格斗。庄子对此有过描述:“以巧斗力者,始于阳,常平于阴,泰至多奇巧。”(《庄子·人世间>)所谓“始于阳”,在武术比手时,主动在先,刚击在先。这种技击的方式一直左右着武术主流的技法。明代人所总结的少林拳“主于搏人”的方式,与春秋时期“先于阳”的技法是一致的。
明代戚继光从军旅战场上的需要出发,对当时的民间武术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固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文中要求学拳的关键还是在其它技法的配合下,要猛要快。这种总结也是当时武术高峰时期的认识。
武术技击从原始武术到明代武术的指导理论,其主流是“始于阳”的。所谓外家拳法集大成者,少林拳术也是一样。上面说的少林武术的特点,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种种表现。张三峰是外家“老阵营”的人,他知道外家拳的这些“家底”的利弊,他换一个视角,从“始于阳”的对面来观察、思考和实作。他看出了外家拳方法“往往为人所乘”,要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有一种与其相反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始于阳”的反面——“始于阴”,以“阴”合“始于阳”的“阳”。这种认识是老子所说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76;章)等“贵柔”理论的应用。运用起来应该是以静待动,而不是主动猛打猛冲。这样“复从而翻之”,从阴阳这个指导理论上就翻了过来。这种“翻”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感觉平常,但在当时这是一种伟大的开先河的认识,需要气魄和勇气。
二是在战略上“复从而翻之”,由“主于搏人”到“主于御敌”。
少林拳术的战略,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