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我国的武术运动,自经历一场浩劫后,已变得富有“舞术”味了。只强调套路改革及造型.而忽视固有的攻防意识,以至使武术舞蹈化。这种情况不但不引起一些武术教研工作者的重视,反而以套路改革这块大招牌作挡箭牌,美其名日“革新”。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武术的表演套路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历有改革,不断完善。但有一点。不论内容结构上的改革如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总离不开攻防意识。正是由于具有攻防意识才能称之为武术。 武术运动的表演套路基本上由具有攻防意识的动作,造型及技巧所组成,三位是一体的,绝不能分割开来。如果我们片面强调武术套路的攻防,不讲造型,不加技巧,一拳一脚就会使观众感到味同嚼蜡。相反,摒弃攻防意识,只强调造型优美、翻腾、跌扑,这种表演给观众的印象,只不过是舞蹈加技巧而已。这种表演只能称之为“舞术”,并非真正的武术。近年来,国家体委曾要求发掘整理传统套路。这个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重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九七九年在南宁的全国表演会。这次大会的目的本是为了发掘传统套路及气硬功。结果,大会上获表演优秀奖的运动员并非是表演传统套路,而是新编套路;至于硬气功表演如卧钉床,碎大石等都不是真材实学。不管如何,这总算是开始提倡传统套路及硬气功了。但进展太慢了,主要是由于舞蹈化的影响至今仍未能清除,阻力还相当大;再则是表演传统套路不如自编套路吃香。就以一九八一年十月福州武术表演赛为例:获奖的运动员从比例来看,长拳、南拳、刀术、剑术;棍术、枪术的出术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余的是传统套路。表演者大部分是体院及体校学生;从套路结构来看仍是舞蹈及戏剧化为主,成绩虽不差,但武术的基本功甚差,步型手型大多不符合要求,没能将各种拳种风格及器械风格表演出来。从这些情况看来,要改变目前这种“舞术”风气,就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传统套路绝非一成不变,但拳、掌、钩、步、马、撇、扑、虚等基本手型及步型,在任何套路中都是最基础的,只有加强训练,才是提高技术的唯一途径。
最后,谈谈自由搏击。搏击在武术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历代都有擂台赛。广州曾在一九七九年首次举办擂台大赛,采用自由形式加上规则限制。由于是拳脚到肉、不讲攻防的实战,有些人便认为不象武术;但观看过东南亚及香港擂台赛的人则认为这种打法最符合实际;还有些人认为缺乏风格。到底哪种方法为好,只有留待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