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前言
形意拳创于何时、何人,众说纷纭,有多种版本。我所学的形意拳,现有史可查,大体如下:姬际可先生,字隆丰,为山西蒲东人氏,传之于陕西曹继武,后曹继武传之于姬寿,姬寿传之于山西太谷戴龙邦,戴龙邦传之于河北深州李能然,李能然传于山西太谷宋世荣,宋世荣传其长子宋虎臣,宋虎臣传之于李旭洲,李旭州传之于卢忠仁,卢忠仁传之于吾辈等人。
卢忠仁先生,字正文,1922年生人,近九十高龄,仍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耳灵目清。先生于1937年拜著名武术大师萧海波习练八卦掌,1944年萧师由津返乡,卢忠仁先生又遇由山西来津的宋派形意拳名家李旭洲,即拜李旭洲先生为师,学习宋氏形意拳,直至1960年李旭洲先生逝世。
卢忠仁先生,随萧海波先师学艺八年,随李旭洲先师学艺十六年,集两大拳种所得真传,历经半个世纪的运动活体,再现传统功力的锻炼实践检验(可经得起现代有关人体运动各学科和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新兴有关事物动态论证的科学思想验证),透视出了形意拳的一切讲究!
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作为人室弟子跟随武术名家“神枪”杨月波先生习练形意拳及六合枪法十几年。1988年拜入卢忠仁先生门下,通过科学的训练,恩师的悉心教诲,我对传统武术——形意拳有了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解及体会,切切实实地明白了人在运动时的呼吸形式,内脏受影响的状况,以及人体骨架布局直到调动人体进行运动时肌肉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样式。在所有这些地方上,可以看得出来哪些是中国传统吐纳导引和养生之道所讲究的要害之所在,哪些是在传统武术历史演变中所留下的痕迹。比如:从马上过渡到步下以后,外在形式是“马步”或是“川字步”;内在形式必须是“圆背吸胸”,否则人体在动荡起来会喘不成声的。再如:从手持兵器到拳脚的过渡,外在形式像是持刀抱枪指向对方,内在形式上必须是变更肌肉工作用力的形态(手持器物与徒手打拳肌肉样态是不同的),否则拳力是打不出去的。所以在这部形意拳函授讲义里演示讲解的各个拳式动作,都会将上述的种种形式一一展现出来。因为“机能与形态的统一”是生物科学的最高法则;本质性的东西是通过“结构”展开的,就如同生物分子的说明,是以“双螺旋结构”为成果相似一样。
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同属“内家”拳技,那么形意拳在动作的劲力问题上,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先大体地看一下我国武术锻炼的历史。
由古代狩猎和战场上使用弓箭刀斧并兼有兵器舞到兵器术和拳技的形成,在兵器“杀法”与拳技“打法”互为媒介、互为前提、互相过渡和互相创造的历史进程中,拳技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初期如何组织拳式动作的结构(包括确定基本动作)和增强动作力量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到了明代戚继光整理民间流传各家拳法时,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