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杂式锤是形意拳传统套路中盛传于山西、河北深受前辈们所珍视的拳术之一,它包括五行连环、八式拳、二十形部分手法。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严谨。该套路经形意先辈的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杂式锤始为螳螂闸势,在形意先辈戴龙邦时期有一螳螂拳老师金世魁与祁县戴氏相交甚密,共同研究武学,取长补短,共创此拳螳螂闸势。形意之“七小形”(螳螂、鼍、骀、蜻蜓、蜜蜂、蜘蛛、金鱼)中,列于其首的就是螳螂形,起为螳螂手,落是闸势,取其起推落阻,起落不空之意。形意杂式锤一些套路手法与螳螂手接近,如虎洗脸、风摆荷叶等,因此形意与螳螂有一定渊源。
杂式锤把五行和十二形中的精华动作荟萃起来,练起来精彩非凡。像连环之崩,动作简单实用,攻防兼备,上下一体,连贯一气,迅猛刚实,势如奔马,一气呵成。而鹞形的“束身、入林、钻天、翻身”,又可以说是最能纵发身力,抖擞精神。所以说,它既有找劲发劲之难,又有练艺求神之精。特别是此拳中鲜为人知的攻防兼备技法,可体现出“两头回转寸为先”的拳经窍要,这也是形意其它套路中所没有的。1930年,江南水灾,孙禄堂先生以古稀之龄参加赈灾义演,表演形意明劲杂式锤。表演中,孙禄堂先生之发力雄。浑绝伦,神光四射,内气直贯毫发,以致须发尽皆直立而起,观者莫不叹为观止,主办者以“龙马精神、热忱匡助”之锦旗赠与孙禄堂。
经云:“不知起落枉伶俐,不知进退枉学艺。”这是形意拳的基本技法要求。杂式锤中便有多种进退步法,有直进直退,有斜进斜退,有指上打下,拧身退,转身退,还有进变退,退变进。此外,此拳尚有连环拳的节奏、速度、进退和劲力完整的训练,以及八式的变手多,变劲多的训练。
一、杂式锤动作说明
三体式。
身体正立,脚跟相并,脚尖分开45°,两膝微曲。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内,眼平视。左拳由腹前沿胸前中线上钻,右拳收回,在胸前两拳相遇,同时变掌。左掌向前按出,屈肘挺腕,高与胸齐,右掌收至腹前。同时,左脚向前直进一步,脚尖向前,右脚随势跟进一小步,后脚斜对前脚跟,两脚相距60厘米,重心偏于右腿,前三后七成三七步型,目视左掌前方。(图一)
要点:身体要正直,沉肩,塌腰,下颏内收,气沉丹田。
鹞子束身。
左足不动,重心前移,右足向前上一大步,左足提起跟进至右足内侧不落地,两腿靠拢,右腿微曲站稳;同时,两手抓握成拳,左拳拉回至小腹,拳心向内。右拳上提至心窝,向前向下打出,拳眼向前,高与腹齐。右拳在左拳外侧,两肘贴肋,头向上顶,目视前方。(图二,束身式)
要点:右足上步要远,落地要稳。左足跟步要快,注意两腿相靠,左拳拉回,右拳向前下打出与右足上步要整齐一致,两肘贴肋,右肩要沉。
鹞子入林。
左足向前一大步,右足跟进半步,大部重心在右足,右拳屈肘向上钻,高与眉齐,左拳上提至心窝处,随左足上步的同时,向前伸臂打出,高与胸齐,拳眼向上,左臂微曲,左肩前顺。右前臂内旋翻转,右肘下垂,右拳在右额角处,目视左拳前方。(图三)
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