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未习拳,先学步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2005年第12期
隐藏右侧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2005年第12期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接上期)
      
      [正文]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校勘]
      
      (1)“引路”,[万本]作“道路”。
      (2)“功夫”,[姚本][微本][炎本][图本]作“工夫”。[李本]作“工用”。[郝本][祖本]作“功用”。
      (3)“法自修”,[姚本][微本][董本][李本][少本][祖本]作“法自休”。
      
      [诠释]
      
      溯流达源,太极拳乃出于无为而出乎自然之修为,故第一个修炼之人“大道全凭静中得”,绝无师之承传可言。然其毕竟是偏于实践性的学科,是积累式的功能性修为。无数前辈为走通这条崎岖曲折的道路,在漫长的岁月中,付出了沉重的,甚至无可弥补的代价,时至今日,再无必要披荆斩棘,重蹈荒原,重复前人的道路。同时由于太极拳的实践性、积累性和功能性,故决定了其承传上不可避免地需要传法之具体灵活及阶段之有效保密。为此历代传法,不得已而崇尚师徒授受,而以读书为辅,尤其是初学。若以书为师,书难尽言,言难尽意,法难尽陈,难以达变,若遇疑难,多致延误。何况伪书遍地,杂说林立,牵强附会,讹言误人,因此还是得求得道之明师。“师父领进门”,以端正功行,加持劲力,开窍导脉,融通精神,以免误人歧偏,防患于未然。故曰“入门引路须口授”。
      炼修太极拳,是一个改造弱化后天、开发强化先天的过程。其中玄奥深藏,学无止境,它需要聪颖的领悟力与敏锐的理解力,更需要累月长年浸淫拳经,默识拳法,揣摩拳功,坚持勤恒礼诚,努力进取,方能“真积力久”,由入门而登堂人室,登堂犹浅,人室为深,才能对拳理、拳论、拳法、拳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认识、掌握和继承,了解它的渊源、理论、特长和弱点,掌握练法、技法及运用和改造的能力,才能达到通晓拳理、见解通达、触类旁通,通权达变的“神明通会”境界。故曰“功夫无息法自修”。
      陈鑫说:“每—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适可为此二句之注。
      [正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校勘]
      
      “意气君来骨肉臣”[刘本](《大极拳架与推手》刘晚苍、刘石樵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年1月)作“意气均来骨肉沉”。
      
      [诠释]
      
      “体用”,“体”即本质,本体,基础;“用”即运用,应用,使用。原指事物的性质与作用,这里借指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从关系。‘君、臣”与“体、用”只是同—意思之两种比喻。若问体用两者那一样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准则呢?自当以内在之精神“意气”为主宰(君),而以外在之形体“骨肉”为辅佐(臣)。前后两句一问—答。沈寿老师指出,或许为了反封建,有拳家将“意气君来骨肉臣”改为“意气均来骨肉沉”,一改之下,答非所问,且词义牵强。若连古籍上以“君、臣”作比喻的都要改掉,那真是改不胜改了。这种改法显然是不足为训的。
      盂乃昌先生指出,此处之“意气用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