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现在又到了说真话难的时期,近来有媒体对我的武学研究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些人认为只有编造“腾身走凌空”和“仙佛来接”才是“武学研究”,那么抱歉了,我只能再说点真话了。
一、赵堡学拳与盐店得谱
公元1852年,河北省永年县的秀才武禹襄(1812—1880年)奉母命去河南舞阳县探望兄长武澄清。武禹襄自幼随父亲武烈习少林洪拳,虽年过四旬但好武之心不减。永年有邻人杨福魁畅禄禅)在河南学得绵拳珍秘不传,于是武禹襄绕道河南温县拜访赵堡镇名师陈清平。以武禹襄的根器和财力自然可以得到陈清平的倾囊相授,因此武禹襄仅学月余即得此拳的精要。也许是天意欲弘扬太极拳学,待武禹襄来到舞阳时,其兄也恰好在盐店购得王宗岳的拳谱,在内家拳的发展史上,王宗岳的拳谱里首次出现了“太极拳论”这一提挈太极拳学的篇章。武禹襄携盐店拳谱回到永年时,对自己的外甥李亦畲说:“现在真东西在咱们手里了,就看咱们怎么用功了。”一年之后,武禹襄结合赵堡拳架,参悟盐店拳谱创出完全符合太极阴阳理法的内家拳。
笔者在此尚有两个悬疑难以落笔,一是武禹襄在河南陈清平处所学的是否为太极拳无法确定。杨禄禅在陈家沟学成后,一直称自己所学的是“绵拳”、“陈家拳”或“长拳”、“十三式”等,因为目前世人还没能找到在1881年李亦畲的《廉让堂太极拳谱》问世之前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记载,不仅在《明史》和《清吏》里找不到,就连专门收集民间方伎技击的《清稗类钞》中也没有关于“太极拳”的只言片语。作为武派太极拳的嫡系传人,我不敢枉言武禹襄和李亦畲为太极拳发展的贡献有多大,但拳史研究绝不应该像收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那样随意。
另外,笔者也难以苟同某些所谓武式太极李派的正宗传人的说法,如《武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说:武禹襄得陈清平“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拳论》”就显得不近情理了。试想陈清平的再传弟子杜元化在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仅收了陈清平的《太极拳总论》一篇,尚无王宗岳的拳论,而当时河北永年等地已有王宗岳和武禹襄等先师的拳谱流传了。由此不能不令人产生疑问:如果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和赵堡镇陈清平等人的拳法真是如某些专家所考证的那样属于张三丰一蒋发一系的传承,那么这两家为什么会没有王宗岳的拳谱?而陈家沟陈鑫所宗的是一部曹继武和戴隆邦等人著的《心意六合拳谱》,赵堡镇拳家所宗的却是形意拳门的《岳武穆九要论》,在武禹襄之前,陈家沟和赵堡镇的拳学从拳法到理法都与太极拳压根就不贴边儿。
二、李大先生及其传人
武禹襄早期的传人只有李亦畲和杨班侯,见《清·武禹襄传》:班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班侯性刚骄躁,于人言词无所让,独于禹襄之技,终身钦服”。而武禹襄真正的衣钵传人就是他外甥李亦畲(1832-1892年),人称李大先生,李亦畲目睹了舅舅学拳、练拳、创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