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丝”者,国语辞典阐释:“凡细而长的东西都可以叫丝”,在民间许多细而长的物体称之为“丝”者,如“铁丝”、“粉丝”、“竹蓖丝”等等。所以“丝”者,不仅限于蚕茧之“丝”,依笔者之见“运劲如抽丝”之“丝”者,实指“抽丝纺棉”之“丝”是也。
杨公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第九项“相连不断”有训:“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中一气也。”依据杨公原意,只有抽丝纺棉,才能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贯中一气,除此别无他喻。王宗岳宗师若早知三百年后世人将“运劲如抽丝”之“丝”,误解为蚕茧之丝,其著述应为“运劲如纺棉”较之为妥。
要得了解“运劲如抽丝”之真实含义,必先知道抽丝纺棉的操作过程:操作者坐姿,右手握纺车车把摇动纺车车轮,顺时针旋转时捏棉条的左手以相应速度向外抽出棉线,长度达至极限为止;当纺车车轮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捏棉条的左手以相应速度将已抽出之棉线回缠在锭子上,如此不断往复向外抽出柿线和回缠棉线。
纺棉线的操作过程单调且机械,却与太极拳若干重要行举要领直接相关,兹将各行拳要领分述于后:
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抽丝纺线中,当腰为轴心向左旋腰时,臀部坐于凳上不得移动的同时,右手顺时针缓慢摇动纺车车把,纺车车轮即刻旋转,带动系绳而使锭子快速转动,左手牵动棉条缓慢向外拉出的过程中,所有纺车的传动部分及人体腰以上的组成部分,都呈“一动无有不动”之势。当棉线向外抽出到达最长度谓之“阳极”,即刻将棉线回缠到锭子上的转折的一瞬间稍有停顿,如象拳架的定势,谓之“一静无有不静”,继而将棉线向锭子回缠到;最短距离谓之“阴极”。如此一阴一阳,一开一合,周而复始。王宗岳之后的数百年间,不知何时,有太极先哲体验到行拳中“一动无有不动”不象荡秋千那样无根摆动,在另一行拳要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感悟下,观察自然景物动态获至灵感而产生拳谚曰:“风吹柳树摇”,是对拳架“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洋实描绘的补充。“风吹柳树摇”者,具有自然生动的特征:轻风吹来时,树根不动,树干微动,树枝中动,树梢大动。正如抽丝纺线时,臀部坐稳好似树根纹丝不动,躯干好似树干而微动,两臂好似树枝而中动,两手好似树梢而大动。杨式太极拳每一式拳架都必须严格遵循“风吹柳树摇”这一自然现象而行拳。比如“单鞭”一式,右脚站立为“中土”,脚底全面踏实,好似树根扎入深土,植地生根而不得磨动,下肢和躯干好似树干微有所动,两臂好似树枝向左右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