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练习拳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练习知人的功夫,又是验证自己学习拳架的功夫。练太极拳架是体,练推手是用,体和用紧密结合,才能长功夫。把拳架练好运用到推手上,来检验由拳架锻炼中得来的周身一家脚手随的整劲运用如何。推手是一种二人配合对练太极拳懂劲技巧的一种方式,它遵循“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技击方法,按照进退顾盼定步法的要求,进行较技。
可是,根据多年的观摩与实践,我认为,现时的太极拳推手比赛,当推手进入到对抗性阶段,并未体现太极拳技击要求之奥妙,大多是以劲制劲,以力胜人,都发挥不出太极之技巧。其原因很多:一没有很好的下到功夫;二没有名师的正确传授;三因比赛场地的局限性;四因比赛规则的限制性等。这样下去会使练习者模糊不清,分不出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愈练愈没有太极之风味,简直与长拳没有什么两样了。
太极拳推手是对拳论中所要求的“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体验和体会,又可以检验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内外相合、步法变化等要求,在自身是否做到,如果有的做不到,就为一种病态,最易为人所制。如沾粘连随做不好,就摸不着对方劲的变化,沾粘不住对方,使对方有机可乘;丢人之劲易被人乘势而入;顶人之劲易被对方采闪;上下不一致,易出现凸凹之处而做不到上下相随,易被人制;松沉不下,劲易上浮,下盘不稳。这都是太极所要求不应所犯之病。所以要在二人推手中互相验证,悉心体会,在随动技巧上狠下功夫。只有做到自身无有缺陷,无有病态,处处势势得机得势,才可进一步体现架势在推手中的变化和应用。拳论中讲“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所以先要从招法上做起,互相利用招势在各个步法中的应用,在进行中应先从喂劲开始,相互喂劲、互相应用、相互体会,应在用的时间方位和进退之中求之。每式做到得心应手,一去必成之效果。要在进退各个步法上都能做到各势的用法,从中体验出自身不足之处,进而改之。这样做它一年半载,就能有所体会,为进入懂劲阶段打下一定的基础。
太极推手既是体现架势在推手中的变化和应用,特别是对自身的身法变化,在阴阳、虚实、沾制利用上的体会和对照,又是进入懂劲阶段不可短少之要求。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个人自身做起,要懂得太极阴阳之变化(其中包括开合、虚实、动静、沾走和呼吸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相互的配合。如“开与合”,开,在拳术中的运用上是从内向外扩展和发力;合,在运用上是从外向内收合,起到走化、蓄劲和沾制的作用。虚与实,虚是无重心限制之腿为虚,作用可进可退,可外摆内扣和上提等;实为担负身体重心之腿,作用是蓄劲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