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安徽 李滨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是清朝同治年间杨露禅传播太极拳术秘艺的武当派内家秘籍。传世抄本见于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和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与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振基公布之家传抄本,得于母亲手授而为内修之秘谱;吴公藻公布家传抄本为吴爱仁堂珍藏本(简称《太极法说》)。吴公藻题记说:
“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原本为张三丰太极武道学派内家秘籍,嫡派真传,原非旁门所能窥探。虽然在20世纪中后期渐见公开,但因其文辞精深,大义古奥,以致于被当今许多人误谈误解。为避免望文生义的现象泛滥,端正学术风气,兹举其词汇平准与体育,正解词义,启示研究。
一.平准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之中,有《太极平准腰顶解》,标点如下: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二腰即平之根珠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珠,尾闾至囟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转。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查“平准”的词义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j准,水平。《周礼·考工记,輈人》:“輈注则利准,利准则久。”贾公彦疏:“准,平也。”《考工记》又日:“权之,然后准之。”注:“谓准击平正之也。”准,水准仪。《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吕氏春秋·君守》:“有准不以平,有绳不以正。”
我国古代天平和砝码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精密。以竹片做横梁,丝线为提纽,两端各悬一铜盘。《史记·八书第五·天官》记载冬至日用天平左右之悬盘分别放置黄土块、木炭块,以炭动而推测光照与大气温湿度,《淮南子》给予了科学的评议。
《史记·八书第八·平准书》云:“元封元年,……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史记索隐》日:“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买之。平赋以相准,输赋于京都,故命日平准。”
平,《说文》:“语平舒也。”《广韵》:“平正也。”《增韵》:“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准,《说文》:“准,水平。”段玉裁注:“渭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谓之准。”
由上述辞书与文献所知,平字,本义指语气平缓舒畅,引伸作平正、平坦。平,衡器,即天平仪。《荀子·大略》:“平衡日拜。”据现存文献,古汉语双音词“天平”,可推断起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
准字,取义于水平,侧重于平稳。《汉书-律历志上》:“绳直生准。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揆平取正,使用水准仪。
14世纪,隐仙学家张三丰真人结庐武当山,研究上古仙学生气通天炼精易形的行气导引修真秘艺,总结汉魏唐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