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张三丰/著 王宗岳/编注 林俊岸/校辑
(接上九期)
●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注:为区别于上篇,特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心为身之枢纽,意为心之表形,气即心意发动之原料。故机枢一动,全部运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气亦心随之而至,惟意至然后可以行气。意要沉着,其气方能收敛入骨,用功久纯,自可以气运身。但气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滞。悟乎此,由往来变动,无不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太极拳最重精神,故贯神于顶,气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焕发,动作从心,自无迟滞之虞矣。与敌相黏,尤贵随机换意,不用拙力,乃得灵通,如是,则虚实变换,无不如意,所以有圆活之妙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言发劲时,心意手足,均须沉着;因无杂念则意净,无拙力则体松,而精神贯注,无论敌方如何袭击,皆能随意应付。顶头悬则身中正;气下沉则体安舒,故一片稳定,自可支撑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四肢百体,虽至细微处,若意有所注,气无不到,有似珠之圆滑,故力无不化。太极之运动,在表面观,似不着力,但劲自内发,最无穷尽,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动作变换之形状,如凌空搏兔之鹄,盘旋莫定;凝神蓄势而待发,似伏地捕鼠之猫,相机便至。不动如山岳,喻其稳实不浮也;动若江河,喻其气动不断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张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劲之满;放箭若流星,是谓发劲之速。以柔化人之刚日曲,敌刚既化,我心乘机往攻,劲发而得直矣。沉肩贯气,力由脊发,而及指端,步法则随身转动,变换不定。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收即黏化,放为击敌。故能化人者,方能击人。惟击人之时,其劲似断,但其意能复黏。折叠者,即内外变化之作用也。其往来之折叠,虚实不定,而有变化。步法须要变换,进退方得如意。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