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代太辍拳名师徐震先生曾提出了太辍拳修炼的三种境界:台度、精妙、圆融。习练太辍拳由初学而至台度
合度
合度,就是合于法度。在恭敬、虚静状态下,身体各部位在静态和动态技法中的方圆规矩就是“法度”,使之到位便是“合”。
合度先要“敬”及“虚静”。
“敬”乃武德中第一要义,即尊敬、崇敬、敬仰、恭敬。“敬”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我们对杨式太极拳要完全信任,有必成的信念,以敬仰的心态求得虔诚和潜心,唯虔诚和潜心才能完成习拳的全过程,三心二意,好高骛远,不忠实于门派,对杨家拳怀疑不敬,这些都是永远不可能进入神圣殿堂的。也只有敬才能使人步入虚静的境界,了察身体内部与大自然活动的和谐。
“虚静”。太极拳形神兼备,性命双修,是在一种澄静的状态下完成的。入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静由心静到体静,是一个自我修养和提炼心性的过程。
心静,太极拳“以静制动”,首先要制自己的心动。道家说“以虚静为本”,“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就是收心,就是一念不起,做到无视无听,无思无想,无欲无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识真正处于一种物我两忘,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太极拳真正的静,是体静心闲,至虚中生神,至虚中生气。我们练拳应心平气和,沉淀杂念,凝神调息,勿助勿忘,持平守中。祖师张三丰对“持平守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太极道诀》132页),这就是静定。
静定达到一定程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虚静对于拳术来说,就是始终要保持“松静”,让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做到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在虚静的状态下,不是一片空茫,而是专心致志,用心打拳,从而体察拳术攻防之道的奥妙,洞悉这门体现天地自然法则的学问,最终达到舍己从人、唯道适从、应感而发、阶及神明。
如果我们每临上场打拳,能够“平心静气,毕恭毕敬,能敬能静,自葆虚灵,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古拳论阐释续编>148页),那么可以这样说,我们开始踏人了杨式太极拳的殿堂。
合度也有具体要求:骨节舒、腱柔韧、肌调谐、肤宽敏、步谙虚实、置身稳、举措当、作止轻利、使力刚捷。统言之为外形和顺。
严格按照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操作即可外形和顺。其中:方位面南(合天象,顺磁性)、提起精神(全身意在精神)、虚灵顶劲(后颈贴衣领,顶劲要虚灵)、舌顶上腭(连通任督,润胃养人)、气沉丹田(细长静慢,下盘稳健)、含胸拔背(先松胸而后拔背)、松肩坠肘(手臂放长,保护两肋)、松腰实腹(动为车轴,松、沉、竖)、圆裆落胯(用沉劲带动全身旋转)、塌腕坐腕(虚实转换,手则阴阳)、手与肩平、胯与膝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