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流派各有特点,各流派的共同之处在于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太极拳是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太极拳讲究用意识来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呼吸要平稳、均匀、自然、深长。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保持自然放松;动作要连续不断,轻柔匀缓,动作路线要呈弧形,圆活完整不停顿,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在太极拳文化中,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对人体有很重要的调控作用,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引导、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协调,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太极拳中的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可使练习者动脉血管得到适量的挤压与放松,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还能促进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练拳时既要求平心静气,又要求身体放松,练习者思想需集中于“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刚柔并重,呼吸协调,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拳后顿感轻快,压力尽释,情绪稳定平静,练拳后血气循环顺畅,精神也抖擞,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1.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通过深长、细缓、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肺的容气量,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增加了各器官的供氧,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如同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将载重几吨的货车顶起来的道理。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就会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就会气血流通,而且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与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轴挽,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式,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他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将其改为《五禽戏》,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和保健锻炼,是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思是呼气;纳,即收入,意思是吸气。陈氏太极拳将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