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腳打七分手打三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体会太极拳的“松”
隐藏右侧

体会太极拳的“松”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在与拳友们的接触和观察中发现,很多人不是真懂太极拳的“松”;在期刊上读过一些关于“松”的文章,但不是曲解,就是含糊不清。因此,笔者不避浅陋,想根据自己多年来锻炼的体会,谈点看法。

    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要放“松”;但是,接受“松”的理念,是思想印象和习惯用力。从思想角度上讲,难免“刻意”为之;从习惯用力上做,则完全背离了太极拳对“松”的要求——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松”,不是人们一般认知的和随便就能做到的。

    太极拳的“松”;寓于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是特定意义上的。

    可见,对于“松”,有这样两种概念——习惯上的“松” 和太极拳的“松”。前者,人们都懂得,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后者则是陌生的,需要通过把握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去感觉,去体现。

    太极拳的要则理法是一种劲道,因而“松”,也是一种劲道,它在形体方面,主要与“沉下”协同运用,称作“松沉”。这里请注意,太极拳讲究对称劲,说“松”时,不能离开它的对立面——“紧”。一提到“紧”,在拳友圈里从未听到有此一说,似乎是个悖论,即不知道有“紧”,这就从反面证明了不真懂得“松”。实际上,“松”与“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在太极拳中是一对对称对应的关系。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起、上”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只有在“紧”协调下的“松”,才是完整的“松”,这种“松”才能迎进,才能渐入“空灵”境界。

    “紧与松”(“顶”与“沉”、“上”与“下”)的关系,是太极拳整体对称关系的纲,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可见,太极拳的“松”,不可单用、偏用,也就是说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不是打太极拳过程中都要放松。若是如此,那就只有“松”:而无“紧”(只有“沉” 而无“顶”,只有“下” 而无“上”),形体就会形成松塌,导致下身负重过量,引起腿疾,如关节痛等病,如果练低架子,慢动作,那更加滞重,副作用会更大。所以,这里要重复一句,把它概念化——“松:与“沉、下”顺向相随;与“起、上”逆向协作。有“松”就有“紧”,相称相应,不可有偏。

    在总体上来讲,太极拳的“力源”在腰际(脊),因而,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这就是说,四肢不是自行动作,不是直接动作,而是被动地像丝连线挂在躯干上一样由腰脊带动起来运作,自然就相对地显得松软多了;且这种运作,又用的是“意”,即完全用意识鼓动着身势来做,不使一点力,从而吏增进了松软的程度。加之在“紧”的协调下,“紧”到极致便是“松”,“松”到极致便是“紧”,“松”“紧”交替,对立转化,使“松”益臻完善。如此走出来的劲势,“松”,不显松塌;“轻”,不失其重;“柔”,不丢其纲;“绵”,不弃其硬,“缠”,不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