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肢体力是肌肉收缩拉动骨骼,骨骼以关节为转轴,带动人的肢体运动而发出的一种机械力。那么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人体所发的肢体力干什么去了?发挥了哪些作用?这是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认识传统劲力理论和指导练拳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肢体力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有以下作用。
一、支撑人体
运动生理学认为,人体骨骼借关节连接而成骨架,具有支撑人体站立或保持某种状态的作用。骨架支撑作用是由骨杠杆本身具有的坚硬性,以及骨关节本身的连接、稳定作用(如韧带有关节稳定作用等)决定的。但这种作用发挥有前提条件。过去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同寝室一个同学生病,两天没吃东西,我们背他到医院,放下来他软塌塌的,站不起来。他的关节、骨架完好无损,为什么站不起来?原因是,骨架、关节的支撑作用必须以肌肉收缩发力为前提条件。他站不起来是因为两天没吃东西,体内缺乏能量,肌肉或肢体发不出一定的力量。
骨架支撑作用是骨骼、关节、肌肉相互作用的结果。肌力或由肌力转化而成的肢体力是其中的能动性要素。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站立或某特定动作状态,均是附着在骨骼或关节上的肌肉收缩发力,并对其进行调节或稳定的结果。
太极拳运动技击中,要求始终“立身中正”,即保持头和躯干的正直,需要躯干发出部位肢体力来进行调节,减少脊椎弯曲度。为此,需要肢体向上发出顶劲,向下发出塌腰劲,将脊椎向上下两个方向拉扯,从而在弯曲度较大的胸椎和腰椎部位,分别形成向前、向后的两个张力,减小脊椎弯曲度(如图1所示)。还有肢体发的含胸劲、拔背劲、顶腰劲等对减少躯干弯曲度,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太极拳要求在屈膝等状态下进行,也需要下肢肌肉发一定量的张力,才能支撑躯干、上肢和头部重量。下肢的弯曲度越大,下肢肌肉需要发出的张力就越大。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首先需要肢体发出部分力量调整或支撑好肢体,使其处于“立身中正”、屈膝等状态,进而再发出另外一些肢体力,去发挥其他作用。
二、拉动肢体运动
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肢体除发出部分力量来支撑人体外,还要发出一部分力量来拉动肢体运动。肢体不断地进行着屈和伸、内收和外展、内旋和外旋等交替轮回运动,都是以肌肉收缩为动力、以骨为杠杆、关节为转轴而实现的。肌肉不收缩发力,肢体就动不了。
三、推动人体位移
物理力学知识告诉我们,物体要发生位移,必然有一个外力作用于物体上。人体要发生位移也是如此。
人体从自然站立状态拟迈右腿向前运动时,首先是左脚稍作弯曲,人体重心线逐渐移到左腿上(如图2所示),随即提起右脚向前迈步(如图3所示),脚跟先着地(如图4所示)。这时(图4状态)重心线仍在右腿上,人体重量主要靠左腿支撑。
随即右脚掌下塌,同时左腿发出蹬力,推动脚底作用点由脚跟前移至前脚掌部位(如图5所示)。此过程,先是脚跟作用发出蹬力,地面同时产生蹬力反作用力,这个力可分解为竖直向上的支撑力和水平向前的摩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