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西安交通大学/吴玉静 山东茌平一中/张胜杰
“听劲”在太极拳推手实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听劲”是“懂劲”的必经之路,而只有练到“懂劲”甚至更高层次,才能在推手实战中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境界。
关于“听劲”这一太极拳术语,并未见有权威的定义。目前各种文献资料中关于“听劲”的释义共有两种:一、听劲是太极拳推手劲法术语。指推手时感知对手劲力变化的能力。是由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来探测对方劲的大小、长短和动向的意思。二、听劲有双重含意,一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二是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功夫的深浅所决定的。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以上两种解释都让人感觉“听劲”这种练习方法似乎与“耳”的关系并没有多么密切。目前,在太极推手练习人群中,许多人只是把“听劲”练习的“听”简单地理解为用耳朵来判断对方的声音,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练习者竟然误认为“听劲”的训练跟耳并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此种练习还要冠以“听”字呢?
其实,这里的“听”字用的是非常考究的。这要从“耳”的解剖构造和生理功能说起,对“听劲”一词理解不透彻甚至不正确,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对耳的结构和功能不了解造成的。太极推手的练习者都知道,在实战中,只有在练习双方劲力大小方向的不断变化中能够保持自身重心稳定(即平衡),并利用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诸法破坏对方的重心稳定方能取胜,而一个人重心的稳定与耳有着密切的关系,推手练习就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寻找平衡的。
从运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以及前庭系统的协调作用来完成。所以,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前庭系统通常被合称为平衡三联。各种外界刺激通过平衡三联的感觉器传入脑干,并在脑干网状结构进行整合,首先使三者的感受冲动协调,彼此合作,以产生正确的位向认知。平衡三联还通过网状结构与运动系统发生连接,以完成平衡反射,同时网状结构还把平衡三联与脑干中有关内脏运动的中枢联系起来,产生一系列平衡内脏的反应。在平衡三联中,前庭系统对躯体姿位平衡的维持最为重要,前庭系统包括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壶腹嵴、椭圆囊和球状囊中的位觉斑)、前庭神经、脑干中的前庭诸核、小脑蚓部、内侧纵束、前庭皮质代表区(颞叶)。前庭系统中的感受器存在于人的内耳中。
耳的另一学名叫做“位听器”,从这个名称上可以看出,耳不光是听觉器官,它还是位觉和平衡感受器官。在推手训练中位觉和平衡感受器官的灵敏度会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而增强。我们来看看耳(位听器)的解剖结构(如45页图):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听觉和位觉器官。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