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近观《武当》2003年第12期《大成拳精义揭密》专辑,笔者对其中几篇文章中的提法深表疑惑。因此,以下就其中的一篇——《拳禅不二——王选杰拳学思想初探》(以下简称《初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笔者不才,谬误之处,敬请识者赐教!
一、《初探》中说:“芗斋先生已人‘无相’之境”。什么是“无相之境”呢?所谓“无相之境”,在佛学中就是菩萨的境界。当你修行达到菩萨境界的话,就不会执著于什么“我、人、众生、寿者相”了;无所谓我,也无所谓众生,也就无所谓度还是不度,或者谁度谁的区别了。如果还有“相”的区别,就是不“通”,“即非菩萨”,就是还没有达到菩萨境界。据此,“芗斋先生已入‘无相’之境”,也就是说王芗斋先生已经进入菩萨的境界了。由于文中没有说明什么是“‘无相’之境”,因此,也只好这样理解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初探》中说:“这期间有年少聪慧的选杰先生随待在侧,王芗斋老先生十分高兴,遂授大成秘要”。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芗斋先生仍然有“法相”,而且,还没有做到“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无住布施”,那么,又怎能“已人‘无相’之境”呢?
王芗斋先生“被近代武林尊称为一代拳圣”(《一代拳圣王芗斋》),而王选杰先生被誉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老师“已人‘无相’之境”,是“拳圣”,学生就成了“中兴之主”,大有式微之意。笔者以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王芗斋、王选杰先生精通佛学儒学,其学生应知道这个典故:梁武帝问过达摩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法第一义?”达摩回答说:“廓然无圣”。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补编》中也说:“首先是立志修身,认识真我。《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释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南宗初祖张伯端说:‘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罢抛。’儒家强调:‘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有为者亦如是。’凡练习本法者应具此信心,认识自己和前辈一样,无欠无缺,根据本有而不甘居下流。这是思想上要做到的第一步。”
二、《初探》中说:“拳和禅看似各不相干,但都要明心见性,根本上是一致的。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练拳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明心见性,恢复本能,达到较好的养生和技击作用。二者的核心在于‘明心见性’,故选杰先生提出要‘以禅为体,以拳为用’。拳和禅非一非二,故选杰先生提出‘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
拳和禅果真不二吗?绝对不是!吴信如先生在《禅定述要》中说:“……可见禅宗并非不重视坐禅。然在坐禅中,常有攀缘散乱、昏沉、无记三大病魔,需要调伏。就是坐禅,也必须锻炼体魄,健康强壮,加之有护身、护寺、护法、护国等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御外的需要,因此,配合静功而有动功之种种武术、拳术,此少林易筋经、少林拳等之所由作也。然此等拳术、武术都是服务而从属于修禅的。至于说拳中有禅,禅拳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