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浙江王志远
《黄帝阴符经》曰: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以制之。”
“浸”,渐渐之意。《易·遁》: “浸而长也”。孔颖达疏: “浸者,渐进之名。”长洲八十老孩子张清夜子还注: “浸者如湿与干渐沁渐渍,无非形容气机流动之象,即阴阳相胜之理如此。”《传》曰: “浸,微也。……微之渐也。”陆西星(潜虚)《黄帝阴符经》测疏:“浸者,渐渍不骤之意。易曰,临,刚浸而长。夫阴之将阳,与阳之将阴,皆自渐进。故知道者,于其渐焉图之。是故阴阳相混而变化顺,皆自然之道也。圣人知自然之道之不可违也,因而制之。制亦伏藏之意。制之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盗机逆用,以修其身也。”
“胜”,注家多注为胜利、克制、超过,即竞争相克。如此“阴阳相胜”就被释为阴胜(克制)阳,阳胜(克制)阴,则违背了“阴阳相乘,变化顺矣”的自然之道,蒙昧之至,大谬也。“胜”这里应作承受、胜任、相承解。如此“阴阳(相)胜”,即是阴阳相承,亦即阴阳相乘,则合符自然之道了。
“推”,源自《易·系辞上》: “刚柔相推,八卦相荡”句。此“推”,即推移,循环,摩荡,变化顺。有不明所以者,望文生义,将“推”字理解成推搡之推,此又谬也。
于是知之,上述《阴符经》所说的正是幽微之渐,渐而顺变,不断流化,化而玄妙,阴阳相乘,天机合法,造化自行的自然之道。就太极而言,说的正是粘黏连随,敷盖对吞,以心行气,随曲就伸,舍己从人,黏走相生,刚柔相推,八卦相荡,虚实渗透,阴阳相胜的太极变易之道。亦即渐浸渐渍,渐渍渐沁,心牵意连,黏走相依,相与周旋,缠绵缱绻,屈曲委细,随应而变,随变而化的抽丝劲或缠丝(绵)劲。
抽(缠)丝劲: “抽”,《说文解字》析为“引也,从手由声。” “缠”,《说文解字》析为“绕也,从糸廛声。”《太极拳谱歌诀》曰:“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十三势行功心解》曰: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陈鑫曰: “拳者,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曰: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也。”
或曰: “抽丝劲是抽丝劲,缠丝劲是缠丝劲,两者不是一回事,风马牛不相及也。”此又一大谬也。君见过江南手工缫丝,抽丝首先要索绪,理绪以觅得茧中之丝绪(头),引出茧丝,然后直而抽拉;而釜池中之茧则滚动、拧裹、转翻、缠绕、旋转不已。是故知太极抽丝劲之“(查)抽丝两字,非仅指缓缓直拉而出,乃指旋转出入,如来复线之螺丝形也。”(沈家桢《何为太极拳》,见《体育月刊》第4卷第3期,1936年3月。)
太极拳比拟缫丝,以四梢之两手“劳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