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太极拳之练习谈》)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太极拳体用全书》)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二是“养其气”,三为“得其理”。这是从招式、意气到拳理方面的习练程序。宗师还说:“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太极拳使用法》)这是从套路、劲力到技巧方面的习练程序。然而,太极拳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明师(谙熟拳法拳理的老师)的指点,不按程序规范习练,即或穷毕生之精力,也不一定能够学懂弄通。如若有明师指导,又经过一定程序的规范习练,日长月久就可窥其门径,并能进入绚丽无比、奥妙无穷的太极殿堂。
笔者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多年,且喜研拳法拳理。笔者不揣浅陋,谈谈习练杨式太极拳三个阶段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形似阶段(依样葫芦阶段)
大凡学习中国之拳术,均应先熟习拳架,然后再练其他功法和技术。而熟习拳架,首先得把拳架(套路)打像,像那么回事。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拳架中每招每式均要按规定的动作去做。这个阶段要求学者较为熟练、顺当地盘架子,依样画葫芦,是模是样,动作招式大致准确。手、眼、身、法、步均按杨式太极拳规定的动作要领去做,为后面两个阶段的习练打好基础。习练时,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身法必须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腰、腿、肩、肘要松要沉,动作不起强劲;步法宜分虚实;全身上下靠腰带动;动作轻柔缓慢,连绵不断。对一些招式的过渡动作和细节要反复练好,动作方向及手、足所搁的位置也要尽量准确、到位。否则,“学拳容易改拳难”,形成“痼弊”习惯后就不容易改正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阶段的习练者最容易出现以下弊病。
一是全身肌肉紧张,不能放松,易起强劲,所以打起拳来动作生硬,独立步、换步或移步时站立不稳。如澄甫宗师所说:“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太极拳之练习谈》)二是身法不正,或前俯后仰,或左歪右斜,上下不相通,内外不相合。三是步法不规范,不正确。弓步前足掌外撇,后足掌外摆角度过大;前弓脚小腿与地面不垂直,膝盖超逾脚跟,“身躯前仆,即失正中姿势”(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虚步前后两足虚实不明,后足坐而不实,前足撑而无劲。四是耸肩抬肘。如两臂交合(俗称“抱球”)和作拥势时肘部上抬,肩部也随之耸起,致使上肢动作生硬呆滞,不够灵活。五是抬足翘掌,手足僵紧。如脚跟着地的虚步和后坐转身时的前足掌抬起过高,引起脚踝和膝、胯僵紧,即“一高三个紧”(杨振基宗师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