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节节贯串”是太极拳重要法则和要领之一。
太极拳“节节”的概念来源于陈长兴《十大要论》中的“三节说”:
“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而已。”
关于“三节”含义及其重要性,陈长兴讲得很明白,笔者不必赘言。按太极拳理要求,练习太极拳,身上所有节点必须连接,周身一家,“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也就是要“节节贯串”,犹如珍珠串起一般。“节节贯串”是要求,是效果。节节如何贯串?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手段贯串?笔者冒昧揣摩,试以说之。
一、“节节贯串”的前提是“节节分家”
我们知道,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是太极拳特点之一。身肢放长,主要说的是四肢和胸、腰、背部的肢体放长。但还有一重要部位的放长,就是人体关节周围韧带的拉长。换句话说,就是自然状态下关节腔周围的韧带通过太极拳锻炼拉长、分开。这种韧带的拉长、分开,使周身每个关节节点最大限度地分开,即“节节分家”。通过太极拳长期拉长、分开的练习,关节腔周围的韧带拉长了,分开了,就会产生韧性和弹性,随之带来肌肉的韧性和弹性,久而久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节点自然柔润连接,毫无滞障,爆发力和整劲自然增强,“节节贯串”的效果自然显现。
只有先将关节腔周围的韧带拉长、分开,才能做到今后的节节贯串。犹如列车各节车厢,它们既是分开独立的、又是连接贯串的,在车头的领劲下整体地行进。如果我们只追求“节节贯串”的效果,而不明了“节节分家”的含义,不体悟“节节分家”的作用,那就是本末倒置,是无法做到“节节贯串”的。只有先要做到“节节分家”,才可达到“节节贯串”。
二、“节节分家”的前提是“梢节领劲”
要做到“节节分家”,非从“梢节领劲”做起不可。
关于“梢节领劲”,太极拳家多有重视。根据陈长兴“三节说”,手为梢节,在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中,每一拳势都得梢节领劲,只有这样才可带引其他节点随之而动,才可带动各关节韧带、肌肉的拉长、分开,从而产生弹性和韧性。但就笔者观之,目前社会上许多太极拳练习者不明梢节领劲,大多以腰领劲或以肩领劲,以致行拳时架肩、耸肩或腰胯扭动,推手技击中死顶蛮揪,这样即使占有优势或能将人放倒,也用的是拙劲蛮力,少有引进落空的从容潇洒、舍己从人的淡定自如。其实,凡太极拳技击者,都想引进落空、舍己从人,无奈大多太极拳者不明“梢节领劲”的就里,自然无法做到和达到从容潇洒、淡定自如的水平。
三、“梢节领劲”的前提是“以手领肘”
要做到“梢节领劲”,非从“以手领肘”做起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