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山西为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历代用兵争夺之要害。而地处晋中盆地的祁县,自古尚武之风盛行,武侠良师辈出,可谓人杰地灵,武艺精湛,堪称武术文化之源头。
拳种源流与衍传
祁县文化发达,历史悠久,武术拳种繁多。既有名扬四海的戴氏心意拳,又有初具规模的公议拳,另外太极拳、形意拳、长拳、通臂拳也流传于祁县境内,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为清朝乾隆年间本县小韩村人戴隆邦(1720―1809)所创。戴氏为祁县名门望族,明朝历代为官,族人文化深厚,多为文武全才。而戴隆邦则是族人之俊杰,武林之精英,是开创中华武术历史先河的巨子。是他将心意拳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经过家传和友传两支源流而创编了风格独特的“戴家拳”(后定名为戴氏心意拳)。心意拳古称意拳,据古拳谱记载,此拳首创于宋朝民族英雄岳飞,雏型拳法为为数不多的象形拳,后经历代传人完善提高,从而逐步形成现代拳法风貌。从历史分析,弘扬发展心意拳的两代宗师皆为明朝人,一为明代中叶祁县戴家先祖戴伯苗(1527―1625),一为明末清初永济县的姬龙风(1602―1680)。据古拳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牛皋的后裔牛庆离秦赴豫,在河南开封结识了贸易东京的戴伯苗,伯苗以武交友,以商养武,从牛庆与焦鹏手中学到岳飞所创之意拳,同时戚继光之好友唐荆川还授于他枪法。伯苗得其意拳之后,传于族人明代进士戴运昌,运昌再传次子戴廷木式,廷木式传于族侄戴环、戴玖,环、玖兄弟传于聪颖绝顶的戴隆邦。就在家传意拳之际,还有一支溪流将岳氏意拳传于戴隆邦之手。明末清初,姬龙风在终南山得到岳氏意拳,为钻研斯拳,不惜十年功夫在少林寺精心磨砺,终成“神枪大龙”,其间,他单枪独闯大清兵营,在潼关搭救出明总兵郑万元;康熙初年他二人暗渡祁县丹枫阁,参与过反清复明大行动;反清失败离祁之后,姬龙风寿终正寝,郑万元则隐名郑氏代师传艺,终将意拳授于靖远总领大都督曹继武。乾隆五年,曹于池州将所学之意拳传于戴隆邦。乾隆中晚期,戴隆邦离晋赴豫在河南佘旗镇(今社旗县)开设广盛镖局,以镖护商,以武交友,又吸收了河南意拳、山东螳螂拳以及牛皋的后裔牛希贤的岳氏意拳,同时又将先祖戴伯苗沿传下来的武当导引功――浑元桩(即蹲猴势),定型为意拳的桩功,形成了有起有落、有吞有吐、有斜有正、有横有顺的与别的拳种风格迥然不同的拳种。戴隆邦在改进、提高意拳的同时,又新编了充盈五行相生相克的五行拳法(劈崩钻炮横),处处孕育阴阳哲理,势势反映生克衍变,终于独创了风行全国的四大名拳之首的心意拳。心意拳形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传拳宥于戴家一门,戴隆邦传子文良(大闾)、文熊(二闾)、郭维汉(妻侄),文熊传子五昌、女花奴、族人戴良栋,良栋传子戴魁,后传侄戴宏勋,戴魁一生闹嗜毫(抽大烟土),娶妻三房未曾生育,直到清末明初,他才传拳于祁县籍外姓人,后到呼和浩特及包头,收徒传艺。外姓弟子主要有:岳蕴忠、高升祯、马二牛、王国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