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中华武术流派甚多,在散手击技中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其主要表现在散手的亮相动作——抱势上。抱势即散打尚未进入实战前或每一回合前,双方所采用的准备姿势,也就是打擂时所谓“拉开架子”、“摆开门户”。无论哪门哪派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战胜对方,保护自己,使自己在各种情况下攻守均能处于有利位置。散手的架势绝非可有可无,它是散手、击技运动取胜的重要环节。五行通背散手抱势的突出特点是:守住自己中线,进攻对方中线。其代表动作名为“引手掌”。
拳谱中有:
当场递手鹤形现,鹰目猿神精气贯。
引手虚伸蛇吐芯,五护八断内中藏。
拳法不离正中尖,攻得敌人无处挪。
引手掌,又称“阴阳手”(图1),手法精细,变化狡诈,神出鬼没。前手(掌心朝上)为阳掌,要求出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后手(掌心朝下)为阴掌,藏于前手肘下,要求“出手不离心,回手不离肋”,两手护住中线交替使用。“出手为掌、点到变拳、拳后复掌”。虚引要逼真,引诱、迷惑对方上当,并乘虚而入,发劲目标“直出直入”、“三点一线”,也就是中线,引手掌整体动作如毒蛇吐芯一般袭击对方中线上的要害部位,如:眼睛、鼻、咽喉等(图2~4)。
拳谱中有“万拳之法不离中,中门之路妙无穷”之说,强调在散打中,应首先有效地防护好自己中线上的要害部位,再伺机进攻击破对方突然袭击,或先发制人战胜对方。
中线是通背拳的劲力运行轨道,更是散打中的重要法则,是前辈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守住自己身体由上而下的中线,同时去进攻对方的这一条中线——这不仅是人体的几个重要部位所在,而且也是人体的重心所在。如果这几个重要部位中的任何一个部位受到攻击,不幸命中,人就有致伤致残甚至丧生的危险;如果重心受到攻击、重心偏移体外,人就会站立不稳而倾倒丧失战斗力。
守住中线进攻中线,除为了达到攻击对方重要部位及人体的重心的目的外,还能自然形成一种使对方不易躲避的有利态势。当你面对一名强悍、高速冲前的对手时,你的脑海可能有几种应付招法,但在搏斗中是没有时间思考对策的,也很难有时间仔细做出使用哪一种招法去应对的决断。最有效的应对招法就是凭本能的反应和直觉去进行攻击、防守,这些无条件的反射动作,是不挡不架(挡架被动挨打),“直出直入”直线进攻,护住自己的怕打部位中线(主要面部),利用直出掌法“挤滚穿”猛力进入,以快取胜(图5),在进攻中线时防守,在防守中线时进攻。“一稳、二准、三毒、四狠,脚踏中门往里钻”,专打敌人中线上的要害部位,如百会穴、面部、咽喉、心窝、丹田、裆部等。
在技击格斗中,还可用佯攻对方中线上要害部位的假象,来迷惑对方、欺骗对方,使对方心里发慌,首尾不能照应,处于被动的防守挨打中。如果对方向右躲闪,我便进攻其左方;如果对方向左躲闪,我便攻其右方。指上打下,假中有真,使其就范或败北。
守住中线、站稳重心,就等于取得了进攻和防守的主动权,在实战中就能够躲闪灵活、进退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