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军旅武艺――中国红拳的萌发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相竞,讲求武备又因与夷狄杂处,非尚武事不足以图存,因此是一个列国混战、攻伐最剧烈的时代。据统计春秋时期的294年间,战争达483余次,战国时期的254年间战争达230次。这种频繁用兵,连年征战的过程中,无疑会促使兵器得到改进,攻防技术得到发展,民间武艺也得到了发展。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的兵器与六国相比较,相对来说是落后的,但秦国自战国始,秦国就制定了依军功授爵、授田宅的措施,迫使秦国官兵积极习武争取立功,军事武艺迅速提高。从秦王统一六国,名将辈出,兵器精良,兵技非凡,看出秦军作战的气势,军事家的谋略,体现了当时的军旅武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么一条结论:军旅武艺发展的过程,正是中国武艺(包括中国红拳)的萌发时期。
(二)民间武艺――中国红拳的孕育过程
在汉代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民间武艺内容。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
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正月乙酉日设武举科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活动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民间武艺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以前,军旅武艺的发展时期,它虽占武艺的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活跃了民间武艺,二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军旅武艺的兵器,远兵是弩,长兵为马矛肖、枪,短兵是刀剑;民间武艺以“手搏”(徒手格斗)、“剑道”、“角角氏”,尤以“剑道”为精绝。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探讨“手搏”的理论六篇,“剑道”的理论就有三十八篇。浙江宁海县(东汉时的会稽郡)出土的四组“会稽手搏”汉画石,足以说明当时“手搏”崛起于浙东民间武艺且发展到空前水平。发展至唐,民间武艺更加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开辟了剑术表演一支独秀的崭新局面,基于唐代君王喜好和参与音乐舞蹈得以提倡(秦王破阵乐),百有余人手执矛戟冲杀几次而舞,声震百里,气势恢弘。精彩的表演技巧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民间武艺的套势技艺,涌现出象公孙大娘这样出类拔萃的民间职业剑术表演家,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赞道:“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赠裴将军》诗中有“剑舞若游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