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2005年11月13日傍晚,陕西省第七届红拳交流观摩赛在绵绵的寒雨中落下帷幕,来自陕西各地的73支代表队的近五百名运动员,在兴平市体育健身中心切磋武艺,交流友谊。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骊山少林文武学校代表队、西北武术院代表队分获团体总分冠、亚军。
这次交流观摩赛是由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主办、兴平市文化体育局承办的。比赛的项目只是陕西的地方拳——红拳及其器械套路,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武术特色。龙腾虎跃的赛场上,既能看到武术馆校的少年儿童灵巧的身影,又能看到鹤发童颜的老拳师敏捷的身姿,还能看到中青年武术健儿刚劲勇猛的拳脚。置身在这刀光剑影、拳脚如风的演武场上,你能深切地感受到红拳这一武术奇葩,在陕西有着多么广泛的群众基础。应邀担任仲裁委员会主任的原陕西武术队著名教练马振邦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说:“看到有这么多人参加比赛,特别是这么多娃娃练传统武术,我真是非常高兴。中国武术后继有人。”
大赛组委会主任、原陕西省体育局局长雷志敏说:“兴平市是第一次承办这样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尽管经验不足,但是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比赛还是比较圆满成功的。”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邵智勇先生介绍了这次比赛的台前幕后,他说之所以把这次比赛放在兴平举行,是因为兴平是武术之乡,被称作“拳窝子”,在这里举行红拳比赛,对促进当地武术的发展,传播红拳这一西北武术奇葩,具有重大的作用。
“发展传统武术,传播红拳文化,是我们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宗旨和任务。我们举办这样的比赛,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展武术文化事业。我们已经举办了七届比赛,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邵智勇先生说。
风雨十年育红拳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7月3日,其前身是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渭河流域孕育出的汉文化光耀古今。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陕西地方武术——红拳。红拳在中国的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拳种流派都受到陕西红拳的影响,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记载的三十二式拳法中,就有典型的红拳招式。红拳在陕西民间流传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十多年前,红拳在陕西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红拳一直延续着师徒口授身传、重男轻女的保守观念,年轻人中练习红拳的越来越少。红拳没有群众性的组织,民间的红拳老师之间缺乏交流,更不用说举办观摩比赛活动了。随着许多民间老拳师的去世,一些优秀的红拳传统套路几近失传。与此同时,一些外来的拳种,比如通背拳、太极拳,却日益兴旺。看着陕西地方拳种红拳这种日见式微的形势,许多老武术工作者心急如焚。
为了挽救危机,振兴红拳,1994年年底,陕西武术老前辈马振邦先生联合邵智勇、范长江两位红拳传人,在当时的陕西省武术院院长高文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华翔杯”陕西地方传统拳观摩赛。这次观摩赛由陕西省武术院主办,西安华祥数字通讯有限公司承办。“当时,我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