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杨永张淦昌阮鉴郭全孝
岳家拳是一种刚柔相济、融和南北武术特点、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拳种。它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然而极少有专著论述。我们深入黄梅、广济、圻春、黄石、大冶、鄂东一带,通过查阅史书、县志,走访当地群众和岳氏后裔,对岳家拳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源流与发展
经查证;民族英雄岳飞在抗金中,在鄂东一带活动时间较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2年)岳飞任江淮招讨副使时,四子岳震随父从征,两败李成、张用于黄梅。后走洪州,留岳震于黄梅。岳飞蒙难,五子岳霆来黄梅,兄弟二人隐居大河之滨,后迁杨梅岭山区聂家大湾,改姓鄂。岳震、岳霆墓地均在附近山丘的“老树坡”,墓碑在十年浩劫中被毁。从岳飞的后裔处,看到秘藏的《岳氏宗谱》,今已传至二十七代。
这里所练的岳家拳,是当年岳飞在这一带征战,以及后来岳震、岳霆隐居在此所留传下来的。由于这里山高地僻,交通闭塞,与外交流甚少;又由于人们崇敬岳家父子,尊师重道,对岳氏所传之拳,未随意改动,以致保持了古朴无华的原形。正如黄梅县赵畈老拳师赵成球说的:“我们祖传二十多代,从未向外边学过拳,一直练岳家拳。”
岳家拳的创编,有史凭记。《岳氏连拳》古抄本载;“岳飞研究易筋经获神力而创拳术。初名双推掌,又名子母拳,以示子母相生变化无穷之意,并以此训练士兵。”《形意拳谱》序言:“岳武穆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以教将佐,名曰意拳。”湖北《岳门拳》手抄古本也记有:“岳武穆王演八法施行于世,其有妙用,益人身心之功甚钜┄┄”。史料还载岳飞“习射于周同”,“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可见岳飞的武艺是经过许多名师指点,又能博采众长。南宋年间,长江以北已沦为金邦,岳飞屯兵湖北大冶,在大冶打洞开发铁矿,练兵养马,至今大冶龙角山还遗留岳飞洞。岳飞遇害,将佐们含冤忍恨,隐居乡间,传授武艺,统称之为岳家拳,以示对岳飞父子的敬仰与怀念。这就是岳家拳得以扎根湖北。
金元时期,禁止练武,传统武术受到摧残,岳家拳也难幸免。降至明清,武术鼎盛,岳家拳才得以发展。史载:明末清初的姬隆凤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据其拳谱,据其拳理,创编形意拳,而自成一派。清末河北雄县人刘仕俊任官庭护卫神机军营教官,就曾教“岳氏散手”,并将散手动作综合为五十路,连环起来,改名为“岳氏连拳”。清末,另有王从新等拳师沿江驾船,在广济、圻春、阳新、黄石等地传授岳门拳,自此岳家拳得以流传在鄂东一带。
综上所述,岳家拳起源于宋朝,发展、盛行于清朝,扎根于湖北,流行于河北,是一个不断发展、颇有价值的地方拳种。
内容和特点
岳家拳比较完备,既有理论,又有技艺。其有基本功、套路、散手、气功特技及拳法歌决、理论等。
基本功主要有:桩功、臂功、掌指功、拳功、腰腿功等。其中桩功最重要,歌决有“一身由太极,两足立根基,阔狭由长短,如山不可移”。步法一站,两腿屈膝扣足,十趾抓地,头顶青天,气沉丹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