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在清朝以前,中国武功有门派之别(如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等),没有内家、外家之分。清代以后(据文字记载,应自黄宗羲始),内家、外家之说逐渐流传开来,并由此开始有了褒内家、贬外家的门派高低之争。当代武术界似乎对这种含糊不清的分类方法予以认可,并且误认为少林武术是外家功夫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电影《少林寺》中武术镜头的误读。许多武术爱好者在入门之前都模仿《少林寺》中李连杰的动作,并以为是在练习少林武功。其实,李连杰在电影《少林寺》中的几个精彩片断并非少林派功夫。真正的少林武功在演练时形如白猿一般,出拳如螺旋、身姿似杨柳,臂肘的伸缩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李连杰所演练的套路,其动作大开大合,姿态潇洒飘逸,其形貌特征与少林派武功相去甚远。
二、学者的误导。明末清初,一代大儒黄宗羲与著名武术家、武当松溪派功夫传人王征南过从甚密(黄宗羲之子黄百家,还拜王征南为师习练武当拳法)。王征南去世后,黄宗羲提笔撰写了王征南墓志:“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干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丰)。”王征南死后不久,黄百家编著了《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将其父黄宗羲的“内外家论”系统化了。尤其是《内家拳法》,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拳术的拳理拳法,开始以“内家拳”自居。《内家拳法》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在武当派功夫的习练者中。又由于王征南拳术的拳理与太极拳接近,清代之后的许多太极拳家也开始以“内家拳”自居。
黄宗羲、黄百家将王征南拳术定义为“内家拳”.其依据是王征南拳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并由此将少林等其他门派功夫归入“外家拳”。其实“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武术攻防策略——难道王征南的拳术在与对手搏斗时可以“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少林派拳术就不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吗?《少林气功阐微》载:“(少林武功)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如神龙天矫,莫测端倪……”显然,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来定义王征南创编的拳术为“内家拳”而将其他门派归入“外家拳”很不恰当。
做学问最忌外行议论内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如果这个喜欢发表议论的外行偏偏是位一言九鼎的大人物,那麻烦就大了。
从给王征南撰写的墓志来看,大思想家黄宗羲对武学一道可谓知之甚少。如他说少林派功夫“以拳勇名天下”、“主于搏人”,其实不然。少林派乃佛门武功,讲究“禅武合一”、“欲学武、先修禅”,少林拳义反对武僧称勇争胜,少林武功达化境者均可称世外高人——与世无争,怎能说以“拳勇”著称呢?
至于“主于搏人”一说,亦属牵强。技击性是一切武术招式的固有特性,试想如果武术动作没有了技击特征,那武术还能叫武术吗?况且,就算少林派武功是“主于搏人”的,那以“内家拳”自居的王征南拳术是不“搏人”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