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刘 毅
古传少林行功拳的技击体系是由踢打技术、靠摔技术、擒拿技术、点打技术四大部分组成。而作为四大技术之一的擒拿技术,则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它技法精妙,独树一帜,内容丰富,法理精深,既有别于“打法”之勇猛,又有别于“摔法”之黏连角力,是依据人体关节活动功能的局限和弱点,施用叼、拿、锁、扣、缠、搂、扳、折等技法实施控制与反控制,并与踢打、绊摔、点打紧密结合的专门技击术,在技击中达到施微力而制全身的目的。
正确的认识,是掌握擒拿技术的前提
“擒拿”一词,古无定义,据典中解释为:“禽者,擒也,言乌力小可擒捉而取之。”关于拿字,典注:“拿者,牵引也。”而民间则把“擒拿”认同为分筋错骨、抓筋拿脉。笔者认为“擒拿”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擒拿”,是指分筋错骨、点打拿脉;狭义上的“擒拿”则是撇开后者,专言分筋错骨,通俗地讲即是“反关节”。不过在运用的过程中,点打与擒拿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便于叙述和讲解,本文着重点在分筋错骨。
擒拿技术中的反挫关节,并非如一般人们理解的只需向关节运动反方向施加作用力便可达到目的。生物,尤其是人,在整个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在关节运动的反方向上都有相应的生理结构和强大的肌肉群作保护,要想在其运动的反方向上用力将其拆开,一般人恐怕做不到。故在擒拿过程中,首先应将对手肌腱对关节的保护程度降至最低,要采用的方法就是牵引对手肌腱,使其滑动脱离对关节面的正面保护,并使用指力之功法拿而制之,使筋肉挫、裂、断、脱。这种损伤不单只在肌肉,同时也使进入肌肉与之伴行的血管、神经相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伴以产生剧烈的疼痛,从而使对手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这也就是擒拿技术中的“分筋”过程。其次,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则要在其旋拧的横向上稍加用力,使其绕关节而旋转的骨端旋转至极限位置,造成其骨折筋伤而丧失反抗能力。这就如同拆卸其他支物关节时,要边拧边拆、边旋边扳,使其关节两端的骨不在同一轴上运动,从而发生相对的位移造成“错骨”。这是通过一个省力的效应性运动(擒拿)完成了一个锁定效应(即被擒拿者的整个运动系统被锁定),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锁定全身的奇效。
由分筋错骨的过程可以看出,擒拿技术的运用与变化都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如同几何学上的曲线缠绕变化、螺旋曲伸、适时而动、急降急升,这正符合拳术中的“吞吐、螺旋、刚柔、变化”的法则。这些技法所具有的深奥法理不仅毫不神秘,而且完全符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
科学的训练手段,是形成有效擒拿技术的重要途径
《古传少林行功拳谱·技击篇》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的技击训练法,使技击体系更趋合理、训练目的更加明确,将练技、交手、克敌、战术单列成章,把前两卷中所习练的形式上的东西转变成具体操作性的东西,把需要“悟化”的内容用具体训练的手段转变成表象的内容,使受训者更易于掌握少林技击的要领,从而大大缩短了提高技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