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经历了观世音菩萨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紧那罗王信仰三个阶段,是少林功夫信仰的主要形态。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神;少林寺有紧那罗王神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六世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教法,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人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禅宗教派的产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对死亡悲苦之面貌,变为对人间生之欢乐的肯定。禅宗,凝结着由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悟解。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信仰内容和品质亦发生了变化,“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少林功夫带给禅者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宗教徒的生活准则。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妄语。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约。戒律在习武者身上,又表现为武德。这种戒律约束也直接影响了少林功夫的技术风格。少林寺僧人练习武功,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动作特点是幅度小、含蓄、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
少林功夫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中国武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少林功夫是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套之多,其中流传有绪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具体表现为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的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最合乎人体自然结构的动作,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经过漫长历史的检验,不断地去芜存精,创新发展,形成了使人体潜能高...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