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它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一、历史简介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禅宗又称达摩宗;禅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禅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以参究、禅定为方法,以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达摩于北魏末年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禅修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主张" 拂尘看净" 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二、顿悟祖师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对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
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以后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
三、传承弟子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677―744年)与青原行思(?―740年)。另有神会居洛阳菏泽寺,创菏泽宗,被尊为七祖,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怀让住南岳衡山,创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创青原系。怀让弟子道一(709―788年)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希运门人义玄(?―867年)在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