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崆峒武术源远流长,初创于“天下武林道家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坐落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属于陇山(关山、六盘山)山脉。海拔在1485至2123米之间,面积83.6平方公里。山势集南秀北雄于一身,历史上曾有“西镇奇现”、“神州西来第一山”的美誉。关于崆峒山名的由来,现有几种说法:一认为崆峒山峭壁绝立。多有洞穴,取其空空洞洞之意;二认为与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有关;三认为的名于“崆峒氏”部落,崆峒族在商代,《史记--殷本纪》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崆峒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崆峒族所在的方国即为崆峒国,曾为商契的后代所统治,臣服朝贡于商。四是认为崆峒原指一大地域,《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北到了正当北斗星、北极星下面的地方,叫做崆峒),结合三、四两种说法来考察,似乎更切合史实。
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和周文王与平凉崆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伏羲、女娲生于成纪(一说甘肃平凉静宁,一说甘肃天水秦安)。
2、史有后天八卦创始人周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古灵台素有“陇上明珠”之称,归甘肃省平凉市管辖。原址位于县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馆院内。其名取文王伐密筑台典礼之意,而以“灵台”为县名,始于隋大业元年。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周之际“灵台”历经沧桑,至晚清,因遭兵燹,仅存残垣。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县长张东野主持修复“灵台”,并柬请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林森、孙科、李宗仁、扬虎城、傅作义、朱绍良等题词勒碑,使之拥有大观气象,至新中国成立后仍见古迹风貌。1966年,“灵台”被视为“四旧”拆除。八十年代,中共灵台县委、灵台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全县人民精神,在原址兴工修建“灵台”,1985年12月竣工落成。台通高36米,基围96米,上建楼亭,内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题碑石,千秋古迹重现风姿有上千年的历史的灵台县已发现古遗址240多处,古墓葬30多处,古城址6处,古生物化石点18处,已发掘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经推荐报批,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处,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7处。近年来,配合国家、省、市发掘调展文物近3000余件。灵台县以有“灵台”而得名且闻名灵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开中国针灸医学的先河,以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而蜚声古今中外。
黄帝问道广成子、秦皇汉武都曾问道平凉崆峒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西至于崆峒”《太史公自叙》“黄帝至崆峒,登鸡头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事迹应该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源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