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注译/郑昆明藏谱/郑连来
(四十一)
【原谱】
手杯如刀,俯仰为用。
利刀削竹,随技而变。
【注解】
①手杯:泉州话,称人体的手掌为手杯或手刀。
手杯如刀:拳家认为手掌如形成一定掌形后,通过训练,就可像刀一样作为攻击的武器。
②俯仰:随宜应付。
俯仰为用:拳家指手掌可根据具体需要形成一定掌形,遵循一定的技击方法灵活应用。
③利刀削竹:拳家指利用手掌攻击,要凶猛,犹如用锋利的刀去刮削竹子一样,一要刀利,二要用力。
④随技而变:至于具体的使用方法,就要根据不同的技击方法而变。既要考虑对方的技手,也要考虑自己的技手。
据总结,太祖拳的掌法有错、摔、破、切、弹、削、开、扇、挡、插、摸等。
(四十二)
【原谱】
腕坐而挡,节暴而慓。
一粘即发,一沉即脱。
【注解】
①坐:守定。《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引申为不动。
挡:抵挡。
腕坐而挡:太祖拳认为手掌竖起,手腕向下松沉,守定不动,配合肩沉肘平,就能顺利抵挡对方攻击,固守中门。
②节:肢节。
暴:疾也。突然、急骤、猛烈。如《诗·邺风·终风》:“终风且暴。”
慓:轻疾也。《汉书·谷永传》:“崇聚慓轻无义小人,以为私客。”
节暴而慓:太祖拳家认为技手的出入要急骤、猛烈,才能做到轻疾,令人防不胜防。
③一粘即发:这是发力的具体要求,即攻击的技手触到对方身体时,劲力才能发出。
④一沉即脱:这是脱离纠缠摆脱控制的技法之一,即利用“沉“法就可摆脱对方控制。
(四十三)
【原谱】
拳须归中,拳对心槽。
心槽对鼻,内气方聚。
【注解】
①拳须归中:拳家认为不论持蓄势或持发势,拳的位置都要谨守中门,这样做有利于守,也有利于攻。
②心槽:泉州话,指心窝,即人体膻中穴。为三十死穴之一,如受重创后不及时救治可能致死的穴位。
拳对心槽:拳家持此势,守则容易防卫自身要穴,攻则致敌于死地。
③内气:气功名词,指运行于体内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即充养机体的精微物质。
心槽对鼻,内气方聚:心槽对鼻,表现于外,是身姿端正;表现于内,则有利于积聚体内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四十四)
【原谱】
前节肢柔,拳尾力刚。
近身而发,防不胜防。
【注解】
①前节:举家将上肢分为三节,即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前节肢柔:太祖拳称手为前节,要求手要柔韧,不可僵硬;否则,一不灵活,二不利于发力。
②拳尾力刚:拳家对发力的要求之一,即发拳而出的过程中,前段不宜用足力气,要等到触身的一瞬间,才猛然发出刚劲的力气。
③近身而发:太祖拳的特点利于短打,于是拳家要求,一要靠近对方的身体才可发起攻击,二是攻击的技手要等到触身才能发出劲力。
④防:防备。
不胜:禁不起。形容防备不过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七回:“这种小人,真是防不胜防。”
(四十五)
【原谱】
不丁不八,尺八为度。
前三后七,下盘轻固。
【注解】
①不丁不八,尺八为度:不丁不八是太祖拳的基本步形,指两脚掌所组成的形状,既不是“丁”字但接近“丁”字,既不是“八”字又接近“八”字。故称为“不丁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