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作者:肖春明
我国的擒拿法,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形成于武术的鼎盛时期。明代嘉靖年间,擒拿法已风靡一时,著名武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中,对“鹰爪王的拿”便有赞誉。擒拿法继承了古代技击法的精华,又经过专门的实践与创新,自成体系,独具一格。从流传在民间的多种擒拿方法中,可以看到其技击特点非常突出,实用效果特别显著,确有变化莫测之妙,“分筋错骨”之威!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能,充分体现中华武术“巧打拙,柔克刚”的特点。这些绝招妙技所具有的深奥法理,不仅毫不神秘,而且完全符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正确掌握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深刻领悟其变化之精义,用科学的观点探索其生克制化的演绎规律,必定能更好地继承这项宝贵遗产,促进其弘扬于世界。
一、擒拿技艺之基础——抓筋拿穴,扭挫关节
1.擒拿的方法,首先在于拿制对方的肢体关节,进而才有擒伏的可能。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部位。关节的功能,只可顺动,不可逆转,其屈伸旋转幅度都有一定限度。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这种特性,依据逆关节施制的技击原理,先抓拿肢体关节及筋穴,并加以牵引控制,进而在相互破解演变之中,巧施妙法,迫使对方之关节反折或超限度捩扭,使其关节及韧带受挫,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
2.擒拿的方法,贵在一抓得势,但是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不是恃力猛抓,拿住关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如果自己恃力大而猛抓硬压,不但因用不上技法而难以奏效,且若遇高手,必被化解而遭反擒,这是“巧制拙,柔克刚”的道理。
3.交手接势,应注重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主,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始宜微动,切忌露形,避免打草惊蛇;一经抓拿得势,要迅速进招,制在措手不及,对方很容易被擒住。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位;切不可胡乱抓拿便误以为得手。要知道,一个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桡尺两侧共四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而每一个方位都有不同的拿法、招数及变化。因此,无论抓拿任何关节,首先一定要使手法正确,方位拿准,才有巧变的根基。只有抓拿得法,才能巧施妙招,发挥擒拿术的威力,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制服周身的奇效。反之,若抓拿不准,必然失势失法,自己手足无措,结果必遭对方反擒。一抓之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练习者须悉心钻研,反复揣摩,确实掌握抓拿技法之奥妙。
二、擒拿运动之窍要——尚巧劲,不斗拙力
所谓巧劲,主要是裹缠劲与冷疾脆劲,即擒拿法所必备之“内劲”。
1.擒拿实战,是斗技而非斗力。艺精招熟,常可一抓而就,猛抓硬斗,易被对方得手。须知,对方刚被抓拿,既可变化脱走,又可拼力反击。我若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