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在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论坛上,我想谈谈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任务。为什么要谈这么一个题目呢?我是这么考虑的,在纪念和兆元先生诞辰两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用以告慰和先生在天之灵的祭奠,应是由他开创出来的这一派太极拳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现状;同时,还应该找出下一步要做什么?要研究什么?
认识发展现状,是找出新的研究任务的基础,不断投入新的研究、拿出新的成果,是对武术先贤们最好的永久的缅怀。
在和式太极拳发展现状方面,较为耀眼的是从太极拳赵堡架升华出和式太极拳,并以传统的和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段位标准。在新的研究任务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晚清理学大家李棠阶遗文中有关太极拳史料的发现。
一、从赵堡架到和式太极拳
在武术用语中,“架”与“式”,有时有着相通的含义。例如“架式”。架就是“式”,式就是“架”。但也有着不同的概念。例如,用“架”字,作为“套路”的别名。由宽大舒展的动作串组成的套路,称为“大架”:由小巧紧凑的动作串组成的套路,称为“小架”;更为广泛的用法是把练套路,称为“练架”、“盘架”。
在武术用语中,“式”与姓氏连用时,具有“家”、“派”的特定含义。太极拳系中使用尤为广泛。例如杨式太极拳,也被称为杨家太极拳或杨派太极拳。显然,与姓氏连用后的“式”字,其含义被引申拓展为专指拳技体系的用语了。
和兆元的太极拳,师承于陈清平。和兆元是陈清平的大弟子。这一系太极拳初传时期主要在赵堡流传,被本地拳家称为赵堡架、赵堡街架。直至1982年出版的顾留馨先生著《太极拳术》第九章《太极拳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仍写为:“(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因为青萍赘婿于赵堡镇,遂在那里教拳,所以又称赵堡架”。“赵堡架”这一称谓,将和传太极拳仅仅框定为一个套路,而不是一个体系。随着此系拳技的普及,人们对她的认识不断加深、加广。这才发现,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此系传人已将和传太极拳称为和氏太极拳。
谈到这里,先要就和兆元之师的名字插上一句话,或者说伏下一笔。在顾留馨先生著《太极拳术》中写为赵堡镇陈青萍,在同一书中收录的李亦畲作于1881年的《太极拳小序》手稿中写为“陈姓名清平”。到底应写为何字?后面再谈。
回到正文来说,能不能在太极拳拳种中自立为一“式”,不是本系传人说就可以了。需要经过一定标准的衡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中国武术协会曾为评审拳种流派,制定出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特点突出,自成体系”十六字标准。用这个标准衡量和传太极拳,我们发现:
和传太极拳源流有序:以和兆元(1810―1890)为第一代,兆元传授儿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等为第二代,其孙庆喜、庆台等得传是为第三代。1928年起,和庆喜走出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