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太极拳更广泛的普及和深层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上一部分人误以为太极拳仅仅是健身拳的偏见。
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更好地推动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要彻底改变人们对太极拳的偏见,必须从太极拳自身做起,让更多的人跳出推手圈子,积极参与到大多数拳种都早已接受了的散打等竞技活动中,以优异的竞技表现让世人认识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太极拳是健身、防病、养生、延年效果最佳的拳种,更是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效果特佳的拳种。
太极拳是健身、养生效果最佳的拳种,这一点早已被世人认同,无需多言。而太极拳同时也是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效果特佳的拳种,对于这一点不少人仍持怀疑态度,原因就在于目前太极拳基本局限于只在内部进行推手演练、比赛的竞技表现尚不足以证实这一点。
首先,太极拳以外的其他拳种,绝大多数攻防动作大而刚猛,而且上招与下招之间多有间歇、空当,因而易被觉察、识破。而太极拳则十分重视、强调招式转换意气不断,势势相承相连,“圆转随意”“无缝锁”,因而己之攻防招式难以被觉察,可以做到以己之无间乘彼之有间。仅凭这一点,太极拳在防身、搏击、格斗、竞技中就占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太极拳的最大特点在于“借力打力”、“四两化动八千斤”,强调“不顶”(相反方面的力作用于同一点,就谓之“顶”),即不要和对手硬碰硬。“不顶”就要“引进”、“顺随”。“引进”对方之力,加上己之“顺随”之力,就是“借力打力”。“引进”对方打来的二百斤力,己方再“顺随”上二百斤力,对方所受之力就成了相同方向上的四百斤力,做到了这一点,“撂倒”对方便是顺理成章、轻而易举的事了。
再者,太极拳讲求“化力”。“化”即化解、转化,一是化解对方击来之力使之消于无形,二是转化对方击来之力使之转为我用而击打对方,亦即“借力”。太极拳出手、运势、换脚、挪步都讲求“圆”、“弧”、“转”,用“缠丝”劲,就是要求达到“往来屈伸寓化工”。能“化力”,即能免于遭受创击、伤害,达到不败、自胜之目的,为伺机“借力”搏击制服对手伏下了“先机”。
仔细品味太极拳那十分完整、深奥的理论体系中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浸透了“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技击精髓。
太极拳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年代,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曾以保镖为业,“扫荡群氛”,在与劫匪强盗的打拼中走过大半生,格杀、搏击经验十分丰富,他把自己平生的搏杀、格斗经验编入拳路中,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事了。太极拳是在残酷的实战与你死我活的搏击、格杀的基础上诞生的,在太极拳传承的过程中,其技击高手层出不穷。陈敬柏降服武艺高强的山东大盗,在年过古稀、大病初愈之际仍一掌击毙恶僧王定国;陈长兴不仅自己被誉为“牌位大王”,武功独步一时,他的徒弟杨露禅,更曾打败许多武术高手,被称为“杨无敌”;郭永福因武功出类拔萃,被乾隆帝誉为“神手”;
...